茶,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就连小学生都会背咱中国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生活必需品一并列出,可见茶在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之重。很多读者都知道饮茶对身体好,可究竟好在哪儿,估计大家了解的就没那么详细了。本期健康大讲堂,编辑部特为读者朋友们精心准备了一堂关于饮茶的养生课,让我们一起在氤氲着茶香的文字中认识“茶疗”,并且向先人们学习关于“饮茶”的古法养生知识吧!
《本草拾遗》:诸药为各病之药,惟茶为万病之药
茶在我国被誉为“国饮”,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这句诗说明在我国茶是待客之道。大家这些年听到的“茶艺”、“茶道”,就是从饮茶的待客之道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可以说是茶文化的核心精神。不过,在古人看来,茶,并不仅仅用于待客。中医一向有“药食同源”之说,在古人看来,茶既是饮品,又是药品,常饮能够防病、健体,茶药食一体,两种功效兼备。
关于茶的来源,茶圣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据说神农氏长了一个里外透明的水晶肚子,可以将腹中之物看得清清楚楚,他尝百草、辨药性,多亏了这个非同寻常的肚子。一次他尝了一片小嫩叶,发现这叶子落肚后居然到处游动,将腹中秽物清洗得干干净净,就像个脏器巡查员似的。神农氏惊奇之余,将这种小嫩叶名之为“查”,后人转称其曰“茶”。当然,关于茶和神农氏的故事还有一个说法,比上面这个传说可信度稍微高一些。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就是说神农尝百草,中了很多毒,偶然发现了茶,用茶解了这些毒。如果记载的这个传说属实,那么就说明,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
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陆羽认为:喝茶可以消除身体诸多不舒服的症状,其作用可与醍醐、甘露相媲美。我国传统中医也认为: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因此,茶在古代更多的是作为一味药材使用。
在现存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茶与中医药的记载。例如《神农食经》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三国华佗《食论》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说;晋代张华《博物志》称:“饮真茶,令人少眠”;唐代《新修本草》这样记载茶的功效:“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在古代,茶作为单方或复方入药治病的记载有很多,难怪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赞叹道:“止渴除疫,贵哉茶也”;“诸药为各病之药,惟茶为万病之药”!
后来,李时珍总结前人记载,在《本草纲目》中对茶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科学的辨证分析。他认为,“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由于茶能攻能补,其气在五脏六腑之中升降合度,能有机地调整人体机能,因此它对很多种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
笔者从近百种古籍中收集整理了古人对茶的医用及保健功效的记载,总结如下:
●安神除烦《茶经》称茶能“涤烦”;《神农食经》称茶能“悦志”;五代蜀毛文锡《茶谱》中称茶能益思;宋代苏轼《东坡杂记》中称茶能“除烦”;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称茶能“清神”;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茶能“使人神思闓爽”;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清心神”。此外,还有称茶能“破孤闷”“疗小儿无故惊厥”等。
●清头明目宋代虞载《古今合璧事类外集》称茶能“理头痛”;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称茶能“愈头风”;明代吴瑞《日用本草》称茶能“止头痛”;清代王好古《汤液本草》称茶能“清头目”;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治“头目不清”。还有称茶能治“脑痛”、“治头痛”。古籍中讲茶能明目很多,如《茶经》称茶能治“目涩”,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茶能“明目”;清代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称茶能“清于目”,黄宫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治“火伤目疾”等。
●提神醒睡如晋代张华《博物志》、唐代苏敬《新修草本》、清代张璐《本草逢源》及《桐君录》分别称茶能“令人少睡”、“令人少眠”、“令人少寐”和“令人不眠”;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五代蜀毛文锡《茶谱》、清代曹慈山《老老恒言》,分别称茶能“少睡”、“睡少”和“不睡”;明代李士材《本草图解》称茶能“醒睡眠”;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醒睡”。此外,还有说茶能“除好睡”、“破睡”等的。
●下气消食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称茶能“下气”;《食疗本草》及宋代虞载撰《古今合璧事类外集》、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和王圻《三才图会》分别称茶能“消食”、“消饮食”和“消积食”;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治“食积不化”。此外,还有称茶能“解除食积”、“去胀满者”、“去滞而化”、“养脾,食饱最宜”的。
●醒酒解酒三国魏张揖《广雅》称茶能“醒酒”;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称茶能“解酒食之毒”;明代李士材《本草图解》称茶能治“酒毒”;清代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称茶是“醉饱后饮数杯最宜”。
●利水通便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孙思邈《千金翼方》分别称茶能“利水”和“利小便”;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称茶能“利大肠”;清代赵学敏撰的《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刮肠通泄”。此外,还有茶能治“二便不利”、“利大小肠”之说。
●祛风解表五代蜀毛文锡《茶谱》称茶能“疗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茶能“轻汗发而肌骨清”;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茶能“祛风湿”,刘埥《片刻余闲集》称茶能治“小儿痘疹不出”。此外,还有称茶能“发轻汗”,治“四肢烦,百节不舒”等。
●生津止渴《神农食经》称茶能“止渴”;唐代李肇《唐国史补》称茶能“疗渴”,孙思邈《千金翼方》称茶能治“热渴”;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茶能“解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清胃生津”,黄宫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治“消渴不止”,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称茶能“止渴生津液”。此外,还有茶能“润喉”,治“烦渴”、“作渴”之说。
●清肺去痰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称茶能“解痰”,苏敬《新修本草》称茶能“去痰”;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称茶能“去痰热”;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茶能“吐风热痰涎”;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涤痰清沛”,黄宫绣《本草求真》称茶能“入肺清痰”,张璐《本经逢源》称茶能“消痰”。此外,还有称茶能“除痰”、“解痰”、“逐痰”、“化痰”,以及茶能治“痰热昏睡”、“痰涎不清”等。
●去腻减肥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称茶能“去人脂”;《东坡杂记》称茶能“去腻”;明代李士材《本草图解》称茶能“解炙煿毒”;《老老恒言》称茶能“解肥浓”,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解油腻、牛羊毒”。此外,还有称茶能“久食令人瘦”等。
●清热解毒唐代孟诜《食疗本草》、清代张路《本经逢源》分别称茶能“去热”和“降火”;《本草拾遗》称茶能“破热气,除瘴气”;宋代宋士瀛的《仁斋直指方》、陈承《本草别说》称茶能“消暑”;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清热解毒”;刘献庭《广阳杂记》称茶能“除胃热之病”。此外,还有茶能“清热降火”、“涤热”、“泻热”、“疗热症”、“治伤暑”之说。
●疗痢止泄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称茶能“治痢”;明代吴瑞《日用本草》称茶能“治热毒赤白痢”;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称茶能治“血痢”,张璐《本草逢源》称茶能“止痢”等。
●涤齿坚齿《东坡杂记》称茶能使牙齿“坚密”;元代李治的《敬斋古今注》称茶能使牙齿“固利”;明代钱椿年的《茶谱》称茶能“坚齿”;清代张英《饭有十二合说》称茶能“涤齿颊”等。
●疗饥生精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称茶能使人“有力”;宋代苏颂《本草图经》称茶能“固肌换骨”;明代朱橚《救荒本草》称茶能“救饥”,鲍山《野菜博录》称茶能“调食”;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茶能“疗饥”。此外,还有茶能“轻身换骨”、“治疲劳性精神衰弱症”、“羽化”之说。
●养生益寿宋代苏颂《本草图经》称茶能“去宿疾,当眼前无疾”;明代程用宾《茶录》称茶能“抖擞精神,病魔敛迹”;清代俞洵庆《荷廊笔记》称茶能“养生益”。还有茶“久服,能令升举”之说。
●其他功效古人还提到茶叶的其他营养与药理功效,如苏轼《格物粗谈》称茶“烧烟可辟蚊”;《本草纲目》称“浓茶能令人吐”;《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消膨胀”,张璐《本草逢源》称茶能“开郁利气”等。
通过上面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古人而言,茶的地位绝对不仅仅是饮品那样简单,它还是治病的良药,养生的佳品。在古代,不少名人与茶结缘,更源于茶的帮助,身体康健,获得了长寿。
例如我们上文中说到的茶圣陆羽,一生痴爱饮茶,著有《茶经》一书。他在饮茶祛病健身的基础上,提出了饮茶可以修身养性的观点。陆羽享年72岁,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唐代,这绝对是少见的“老寿星”了,而他的长寿,正是得益于他的“茶补”与“茶疗”。
再如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和陆羽一样,一生嗜茶如命。据说在他提出让位给皇子时,有老臣劝谏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随手端起御案上的一杯清茶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意思是自己想退休品茶享清福了。乾隆皇帝在位61年,享寿88岁,他的长寿,与嗜茶不无关系。
饮茶,被现代科学印证的古法养生
茶,南方嘉木也。由于它独特的养生保健功用,被西方国家誉为“神奇的东方仙草”。常饮茶者长寿,几千年来代代相传至今,这种现象引起了现代科学家们的注意。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人们发现小小的一片茶叶中居然含有多种对人身体有益的物质。我们常听到的一些名词,诸如茶多酚类、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果胶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等,都在茶叶中有所发现。
这些物质对人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帮助呢?我们以茶叶中的主要成分茶多酚类物质为例说明。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多种物质。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儿茶素最为重要,它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物质,也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和治疗效果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能有效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抗衰老。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动脉粥样化斑块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还可以阻断亚硝酸铵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肌体免疫能力的功效。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消炎止泻效果明显。另外,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还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临床研究表明,茶叶提取物对血细胞减少症和轻度放射病疗效显著。再说说茶叶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生物碱对人体的作用吧。茶叶中的生物碱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起到提神、益思的作用;能够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还可以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帮助消化,从而增强机体分解脂肪的能力。而茶叶中的脂多糖能改善人体造血功能,提升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
关于中医对茶保健功效的认识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做了系统的讲解,在继承和发展了古人的观点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相关专家又对“茶疗”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在整理和归纳这些新见解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茶疗”对于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社会的老年朋友意义重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正确饮茶有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癌症、肠胃炎、肾炎、肝炎、糖尿病、眼病、骨病、白细胞减少和辐射损伤等功效。下面我们简单介绍:
●常饮茶可利尿,能增强肾脏的排泄功能
茶汤中含有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等嘌呤类化合物,在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临床试验对比时发现,茶叶碱的利尿作用最大,但可可碱的利尿最持久。它们能够兴奋血液运动中枢,直接舒张肾血管,增强肾脏的血流量和肾小球的滤出率,抑制肾小管的再吸收,使尿中钠与氮离子的含量增多。我们知道,肾脏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内环境稳定而言,如果每天的排尿量较少,某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垃圾就会在肾内聚积,加大肾脏负担,给肾脏带来损伤。而通过饮茶利尿,有利于肾脏排泄垃圾,减轻肾脏负担。
●常饮茶有助于消化,能促进食物吸收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茶叶中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物可以增强消化道蠕动,所以它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预防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咖啡碱对脂肪的代谢影响较大,而茶汤中含有肌醇、叶酸等维生素化合物及蛋氨酸、半光氨酸、卵磷脂、胆碱等“趋脂性因子”、“抗脂肪性物质”,也具有调节脂肪代谢的功能。在茶叶助消化的同时,它还具有抑制胃溃疡引起的出血功能,这是因为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能以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因而起到保护作用。茶叶还具有吸收对人体有害物质的能力,不仅可以“净化”消化道器官的微生物,对肝脏也有独特的化学净化作用。
●常饮茶能明目,可有效防治白内障等老年性眼病的发生
茶叶中有很多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及维生素A等,都是维持眼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维生素A是维持眼内视网膜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如维生素A缺乏,视网膜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障碍而出现夜盲;维生素B1是维持视神经生理功能的营养物质,一旦缺乏,可发生视神经炎而致视力模糊,眼睛干涩;维生素B2起着对人体细胞的氧化还原作用,又是营养眼部上皮组织的物质,维生素B2缺乏,可引起角膜混浊,眼干,视力减退;维生素C是眼内晶状体的营养素,维生素C摄取不足是导致眼内白内障的因素之一。因此,经常饮茶对维持眼的视力、保持眼的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有学者曾对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白内障与饮茶的关系。发现不饮茶的比有经常饮茶习惯的患者人数上高出1倍左右,而不饮茶的患者病情也更加严重,这也证明了茶叶对眼睛的保健功效。
●常饮茶有助于减轻重金属对身体的毒害,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现代工业发展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出现了环境污染。各种重金属(如铜、铅、汞、镉、铬等)在食品、饮水中含量过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些重金属的含量过高对人体健康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实验证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对水中的银、镉、钴、铜、镍和铅等重金属具有非常彻底的吸附效果,所以常饮茶对健康定有受益。
●常饮茶能辅助降血压、降血脂,抑制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
临床实验表明,常喝茶者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少于不喝茶或偶喝茶者。此外,喝茶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疗效,而且绿茶的疗效优于红茶。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对于机体脂肪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脂肪代谢紊乱往往是肝脏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重要原因。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特别是儿茶素可以防止血液中及肝脏中胆固醇及其他烯醇类和中性脂肪的积累,因此能够预防动脉和肝脏硬化。同时,茶叶中的植物固醇、肌醇、蛋氨酸、叶酸也都有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常饮茶能调节糖类代谢,对防治糖尿病有积极作用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的疾病,它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血糖过多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的一种常见病。临床实验证实,对于轻度和中度的糖尿病患者,通过茶疗能使尿糖减少或完全消失;对程度严重的患者,坚持饮茶同样可使尿糖降低,各种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大多数患者一般经过饮茶治疗后,口渴症状减轻,深夜排尿次数减少,尿糖减少或消失。饮茶可以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是茶叶中含有多酚类物质,这些物质能保持微血管的正常韧性,节制微血管的渗透性,因而能使微血管脆弱的糖尿病患者恢复其微血管的正常韧性,从而对治疗糖尿病产生积极作用。
●常饮茶能强健骨骼
医院的专家对14项有关饮食与髋骨骨折危险的早期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分析,该研究涉及近20万名参试者。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喝点茶(特别是绿茶),髋骨骨折危险更小。每天喝茶1~2杯,髋骨骨折危险可降低28%,每天喝茶2~3杯,髋骨骨折危险降低37%。科学家表示,茶叶中的某些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促进新骨骼的生长,如氟化物、钙和其他矿物质可增强骨质密度,使骨骼更加强壮。英国专家蒂姆·邦德博士表示,茶叶中的植物化学物质类黄酮含量比咖啡更高,而类黄酮可加速新骨组织形成,减缓骨质流失。
●常饮茶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在防癌食物名单中,绿茶一直名列前茅。喝绿茶有助防癌早已得到证实。爱喝茶的日本人曾花9年时间调查,发现每天喝4杯绿茶能将癌症风险降低40%;欧美多国研究证实,绿茶能降低乳腺、前列腺、肺、口腔、膀胱、结肠、胃、胰腺等多部位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共同研究发现,绿茶对抗癌药物中的毒副作用有明显解毒效果,癌症病人在服用抗癌药柔红霉素的同时多喝绿茶,能大大提高其疗效。
研究报告表明,绿茶之所以在防癌抗癌方面作用突出,和它与其他茶类相比,富含更多的茶多酚有关。作为一种抗氧化物质,茶多酚类物质不仅能杀死肿瘤细胞,而且也还能通过限制肿瘤周围血管的生长来“饿死”癌细胞。在各类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中老年朋友如果每天坚持饮用绿茶,对癌症就能够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yfhl/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