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读完共需7分钟
中医学病理之“火”的现代科学认识“壮火”“实火”是机体的调节异常导致病理性代谢产物和局部组织能量代谢异常01
中医文献认为,病理之“火”可以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亢烈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内经知要》),都描述了病理之“火”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研究表明,炎症总是起始于微循环,生理状态下,白细胞在血管内流动,由于其表达少量的黏附因子,可存在于流动的血液中或附着在血管壁上。当有炎症发生时,炎症局部的小动脉和前微小动脉扩张,局部血流增加,血液流速增加,机械刺激使得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强,流经毛细血管,尤其是流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时,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表面的黏附因子结合,促进白细胞迁移到外周组织,白细胞和血浆蛋白渗出增加,同时红细胞和血小板也参与微循环病变。因此,急性炎症反应也就是局部组织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患者阳气偏盛,血流加速,局部组织血液灌流异常促发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和微循环障碍。上述机制不但契合了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的病机论述,同时微循环障碍机制也与唐宗海提出的“血病即火病”“火旺而益伤血,是血病即火病矣”(《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的论述异曲同工。
同样被现代中医学辨证为里实热证的肝郁化火证的现代科学本质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肝郁化火证的病因是七情内伤,病机是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总结其现代科学本质有以下3个方面:
1)以肝火上炎证为主要表现的炎症反应明显。
肝火上炎证常出现发热、咽喉肿痛等炎症症状,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急性炎症蛋白、补体、凝血因子增加;肝火上炎证病理过程中,血中炎性介质释放增加,如前列腺素F2α、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精氨酸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显著增加。
2)肝郁化火证的失眠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或肾上腺靶腺调节异常。
3)肝火上炎证存在能量代谢紊乱病机。
肝火上炎证患者红细胞ATP含量降低,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含量增高,腺苷酸池(ATP-ADP-AMP)水平下降且能荷值减少,肝火上炎证存在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增加、能量储备减少的能量代谢紊乱。
因此,中医“壮火”“实火”多与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介导的急性炎症反应有关,急性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机体局部微循环功能紊乱和能量代谢障碍。
病理性“相火”“虚火”可导致机体产生蛋白代谢异常02
除了上述“壮火”“实火”所导致的急性炎症疾病外,“相火妄动”“阴火”“虚火”所导致的疾病也常见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肾炎、冠心病、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抑郁症、失眠症、更年期综合征等都与“相火妄动”“虚火上炎”有着密切关系。
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诠释了这些疾病的病机,认为“君相之外,又有厥阴、脏腑之火,根于五志之内,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随起。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恸中则火起于肺”(《金匮钩玄·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论》)。朱丹溪深谙火性之道,指出除了君相之火以外,“火”普遍存在于生命运动中,与人的情志密切相关,不良的七情六欲往往是“火”的直接诱因。
赵伟康等针对阴虚火旺证开展了专病研究:
?把阴虚火旺型高血压病分为心火旺、肝火旺、心肝火旺亚组:
1)从代谢的角度检测尿17-羟类固醇和儿茶酚胺在肝火旺和心肝火旺亚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治疗前后儿茶酚胺随血压下降也显著降低;
2)从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影响的角度观察,阴虚火旺型高血压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醛固酮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
3)从氧化应激角度观察,高血压病阴虚火旺亚组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病种研究上,赵伟康等先后观察阴虚火旺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尿17-羟类固醇和儿茶酚胺和尿羟脯氨酸的排泄量明显增高,血清皮质醇下降,经治疗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
?在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中,发现阴虚火旺型各组血清过氧化脂质含量均显著升高,血浆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在各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雄激素则有不同程度下降,雌二醇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别。
上述中西医结合研究显示,临床常见的以“相火妄动”和“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导致的多种疾病,多与交感-肾上腺轴、垂体-肾上腺轴、垂体-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轴、RAAS系统等多个内分泌轴调节紊乱有着密切关系,并与机体多种内分泌激素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机制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述各种内分泌和神经调节异常最终导致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及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器官功能异常和病理机制产生。
阮诗玮等将中医藏象理论和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相结合,提出了“脾”的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长期“饮食不节”和“形体劳役”,在细胞水平将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ATP生成障碍,而表现为“脾虚”,ATP生成障碍和发热是由于细胞线粒体质子漏和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机制的增加,机体ATP生成不足,机体产生的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失,基础代谢率和产热增加,表现为“脾气下流,阴火上乘”的症状,如四肢无力、体温偏高。
现代研究也已证明,氧化应激活跃,细胞活性氧簇增加可通过线粒体应激机制,导致线粒体DNA损伤和ATP合成下降,进而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异常,这是临床上许多疾病发生的病因所在。
综上所述,中医的“火”是推动生命运动的直接动力,与机体的能量代谢有着直接的关系,并有其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理之“火”对生命运动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病理之“火”因具体的致病因素不同,涉及的相关机制各异,但均能不同程度损伤组织器官,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年第23期
图文整理排版:梦想汇小编元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yfhl/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