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慢性胃炎

消化科——慢性胃炎

胃炎归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的范畴,以上腹胀痛或疼痛为主要症状。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多因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正虚是脾胃病变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气阴两虚是胃炎发病和转归的根本内因,气阴两虚证是胃炎的常见证型。气阴两虚乃指脾胃气虚和阴津不足,故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气胃阴两虚证和胃之气阴两虚证。前者常兼杂气滞、痰凝、湿阻、食停等治以甘平益气健脾、甘凉益胃养阴为原则;后者常兼见热郁、血瘀、气滞等,治以酸甘化阴、养胃和中为主,随症增损。饮食不当也是产生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生冷之物可致胃寒,辛热甘腻之品易致胃热;加之本病病位在脾胃,而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其病多寒;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病多热,故寒热两邪贯穿于本病的始末。

聚关脉是慢性胃炎的特征脉象

其脉是指评脉时,关脉独大,甚者犹如豆状,搏动明显,高出皮肤,寸尺俱弱,其脉搏显于关部,故称“聚关脉。”提示肝气郁结,病位多在胸膈,是一种抑制性的病理反应,多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根据聚关脉病人临床表现,刘绍武先生拟定了治疗此病基本方剂“调胃汤”。调胃汤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间接或直接起到调控胃病的作用,故称“调胃汤”。

调胃汤的组方思路

调胃汤是根据《伤寒论》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仅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取用大柴胡汤加党参、甘草化裁而成。补大柴胡汤证中的“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是比较典型的胃病表现,因此成为刘绍武先生拟定调胃汤的依据。该方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七味组成,是一个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的双解方剂。方中生姜、半夏扶胃阳以止呕;黄芩、芍药清热而止利;枳实消痞;大枣健脾行气;大柴胡汤乃由小柴胡加芍药、枳实、大黄组成,因此调胃汤也可谓用小柴胡汤合枳实芍药散加大黄组成。枳实芍药散是《金匮要略》的方剂,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是一对药,合用效果好,大黄有推陈致新的作用。

调胃汤的方剂组成及用药反应

调胃汤方:陈皮30g,白芍30g,川军5g,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苏子30g,甘草10g,川椒10g,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味,加水ml,煮取ml,倒出药汁,再加水m,煮取ml,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日1剂,分温三服,空腹为宜。

适应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壅塞症,胃痉挛,或病见聚关脉明显者。

临证加减:

1胃酸:加蛤粉30g,或加黛蛤散。如不效,再加左金丹。

2嗳气:加代赭石30g。

3叹息:是肝气不舒,加瓜蒌30g宽胸。4纳食即泻者,合甘姜苓术汤,加黄连。

用药反应:

1绝大多数用药后有腹泻。泻是机体推陈的一种现象,陈除而泻自止。通常日泻三四次,最多七八次,多是软便,少有稀水者。一般泻一周左右即止,但也有泻至一月,个别有至五十多天者。泻之久者,说明机体陈腐之物多,当泻之。陈尽新生,机体必然会有一个突然的转变,即食欲增进,身体长胖。

2开始用药,一部分人有腹痛、腹胀、脘满、纳差。痛是大黄刺激肠壁所致,胀是用药充胃所致,都是正常现象,不必过虑。

医案

杨某,男,47岁,工人。

呕吐反酸,上腹时痛而就医。有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时现心口窝烧灼感,体质渐渐消瘦,影响劳动。县医院多次诊为“慢性胃炎”,常服中西药,不能根除。服调胃汤,8剂而愈。

李某,女,42岁,服务员。

自述胃痛十多年,常有反酸,遇热天加重。平素食欲不振,常头昏,周身乏力。胃痛彻背,恶心吐酸,疑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住院经造影未能证实。出院后改看中医,症状如上,并有聚关脉,遂处以调胃汤治疗,8剂痛止,食欲增,继服此方,到22剂时,泻出大量黏液,诸证骤消。两月后体重增加9斤,随访未见再痛。

周某,女,46岁,职员。

6年前患“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不适,隐痛、反酸。10天前因为“感冒”,服银翘片和西药,出现胃不适,胃中隐痛,不能平卧,平卧则脐周痛,心烦甚,易惊。服“斯达舒”不能缓解。自诉平素胃口不好,吃饭少,便秘,脉聚关、细弱,舌质淡,苔白厚。处以调胃汤,每日1剂,分3次温服,空腹服。

服药2剂,病情好转,疼痛减轻。服药10剂,症状基本消失,仍然感觉食欲差。服药30剂,精神好,食欲明显改善,脉有力,苔白。共服药3个月,症状全部消失,体重增加,停药。

按:调胃汤对于慢性胃炎多有良好效果,但是,必须要注意饮食,对于食之不舒服之食品,忌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ys/11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