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话健康小儿叹气需警惕疏肝解郁补

成年人遇到烦恼、忧愁会常有叹气,小孩子经常“长吁短叹”是有“心事”?还是孩子身体有什么病症?

中医门诊实录

近日,医院刘健专家门诊一位“特殊”患者引起了小编的注意,该患者小花,女,5周岁,主因“经常叹气,情绪低落1月余”遂来院就诊。患儿因家中父母经常争吵,出现常叹气、睡眠减少现象,经检查化验后,排除心脏、呼吸系统器质性病变后,多方医治后转诊我院。随其父来就诊,初诊见患儿形体瘦,面色萎黄,舌红体胖苔薄白,刘健主任医师予以疏肝益气健脾养阴,方用生脉饮合升陷汤对症治疗半月余,患儿病愈。

今天,我们邀请医院肝病门诊专家刘健主任医师从中医角度谈谈“小儿叹气”这方面的知识。

何为小儿叹气?

叹气在中医上称为善太息,是指自觉胸中憋闷,每以长声嘘气为舒的一种症状,这种叹气常常是不自觉的情况下“长出一口气”。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叹气确实在提示身体某方面的不平衡,一种是肝郁,还有是气虚。

第一种情况:肝郁

病生肤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素问·七十四》

肝在生理功能上主疏泄,调畅情志,如这一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情志活动正常,情志如果受到了伤害,出现肝气郁滞,胸中气机不利,身体本能的自我救助反应,会通过叹气的方式来舒畅气机。

出现这种肝气郁滞的情况可能是孩子最近受到了批评、与小朋友有不愉快的争执、想要的玩具没有得到满足、课业压力太大,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状况。其实孩子也是有“情绪”的,孩子的情绪也需要疏导、抚慰。

应对妙招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修好自己的心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找到孩子的“心结”,解开它

第二种情况:气虚

气盛而郁则为怒,气不盛而郁则为太息。——《医编》

由于劳累、生病、饮食不当等原因,导致气虚,机体需要的气不够了,身体为了自救自然时不时的深吸一口气,以增加气的摄入量。一般还可以见到孩子其它的气虚表现,比如面色发黄缺少光泽、倦怠乏力、经常喊累,饭量减少或吃的特别多,稍一活动就大汗淋漓。孩子的气虚一般都是“脾胃虚弱”造成的,而脾胃虚弱又与饮食不当肉、蛋、奶、水果过度,偏食、零食过多有直接关系,生病治疗不当、错误用药尤其是抗生素、清热解毒药也是常见原因。

应对妙招:食疗方

大米或小米克、山药30克、莲子10克、红枣7个,煮粥。每周喝3至5天,每天喝1至2顿,连续吃1个月左右。1岁以上添加辅食的儿童可食用,发热、咽喉肿痛、严重便秘的孩子不宜食用或遵医嘱。

多大的孩子容易“叹气”

“叹气”动作好发于学龄儿童中,但近来在更小年龄段的孩子中也经常有这种现象发生。“大叹气”出现在孩子中,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其功能在逐步完善,对植物神经和情绪的控制尚未稳定,一旦遇到外界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影响,容易诱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大叹气”的发生率会明显减少。

压力大的孩子爱“叹气”

独生子女们在家庭中多半受到过多的关爱,导致他们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等。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给予种种教育负荷,小小年龄要练琴、学好几样技能,剥夺了孩子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在精神上很少有放松的时间。这种压力是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首要原因。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增加户外健身活动的机会,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育,一般需要经过1~2个月的时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叹气”现象会逐渐减轻和消失。

总之,当孩子频繁出现胸闷、“叹气”时,医院检查,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让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宣传科孙志

◆审核:刘健

★重要声明:严禁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ys/11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