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新学年关于自驱力的读书笔记分

|文海中学班|

新学年关于自驱力的读书笔记分享

提升孩子自我驱动力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很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1)对于父母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孩子的成功,而是让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2)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决断、为自己负责,充分释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身体力行,体验成长的困惑并获得成长的勇气。——高雪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3)当把孩子控制过紧时,我们不自觉地沦为解决问题的标准机器,夺走了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变得坚强自信,勇敢成长的机会。——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

preface

读书笔记发布第二日,用马天泽妈妈推荐的纪伯伦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作为今日发布内容的序,正如天泽妈妈所说,这首诗观点和《自驱型成长》不谋而合。在编辑的过程中,夜深人静时听着喜马拉雅对于本首诗字字恳切的朗诵音频,内心刹那间各种感受涌动,我们陪着孩子长大,却无法陪着孩子变老;真正睿智的父母,或许往往更愿意成为孩子的守护神,而不是掌控者。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要学着洒脱的放手,让孩子们也要学着独立的生活?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壹。DAY2分享目录

contents

07|黎想家长

08|李金瑞爸爸

09|马天泽妈妈

10|彭子瑶妈妈

11|任越家长

12|陶禹楠家长

贰。原创读书笔记

booknotes

07《自驱型成长》阅读感悟和笔记

黎想家长

从孩子三年级开始,孩子开始作业拖拉、任务观点、写字潦草、听课习惯很不好,谜上电子游戏,晚上开始偷偷不睡觉玩电子产品……,孩子的问题似乎一下子爆发出来,从之前自己都曾以为的“别人家孩子”跌落下来变成普通娃,开始走上朋友圈里的大众焦虑家长漫漫修炼之路,反思,实践,失败,再反思,再失败。曾经一度以为,是一二年级没陪好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曾以为是班主任短暂换了一年,没坚持严格要求的缘故,曾以为是我管得太松,也曾以为是我管得太死……随着孩子年纪渐长,问题却越来越多,现在开始进入青春期了,更加无能为力的感觉,几次都想放弃,孩子长啥样就啥样吧,他的人生,他自己负责,我已经尽力了,直到遇到这本书《自驱型成长》。

估计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激发孩子自己的内驱力,于是乎,孩子能专心学习,高效完成学习,剩余大量时间可以多运动,成长为一个阳光男孩。愿望很美好,现实就是每天的鸡飞狗跳,每次寒暑假都想弯道超车,结果母慈子孝,按计划学习了才三天,就更甚于平日放学时间的鸡飞狗跳,整日的相看两生厌,直到快开学终于松口气,可以交还给老师了。

什么正面管教,什么学霸家里墙上都是挂着一把戒尺的,书和文章看了一堆,放手、盯紧、再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好自己,谁不想啊,方法统统不见效。看了《自驱型》,才知道这些方法都是表面手段,属于技术层面,甚至反而起到反效果。花了十多天读完了这本书,都说本书写得通熟易懂,自己看完也觉得作者真是富有创见,如果早能这么做,自己娃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回顾一下并落实到实践,感觉可远没这么容易。下面针对自己的感受列出一些打动我内心的书中观点,仅作为自己的笔记,提醒自己。

一、焦虑与压力问题不仅仅是孩子的,也是家长的普遍问题。长时间处于焦虑与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精神问题比如抑郁症,空心病就会出现,特别是成绩不错,留学生群体,自我要求高自我压力也大。最终的原因只是控制感过低。大学时候学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现在只记得一个“成就感动机”,那时候我努力学习就是成就感动机作用,所幸的是,外部没有给我任何压力和期望(起码表面上没有),所以我能掌控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小部分,初入重高的高一,和所有优秀孩子一起竞争,农村来的我措手不及在期中测试失去了控制感,但是凭借自己的韧性和班主任的一句关怀及时调整过来。反观自己的孩子,他可以吗?作为家长,我给他这样的环境了吗?他拥有每件事情的胜任感、控制感和自主感了吗?如果有,就不用担心他的身心健康,内部动机,不用担心他未来不会调节学业和职业的压力了。不过,恐怕他还没有。

二、神经科学层面的深层次原因。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压力对大脑的影响力是一样的,就是书中所说的“杏仁核”的增大。当低龄人群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就会越来越对抑郁焦虑敏感,更容易通过沉迷游戏互联网等来逃避压力。所以依然是要增加控制感,降低压力水平,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里任何领域,只要孩子能有某些领域的控制感,都能让孩子更好地应对挑战,不至于迷失自我。

三、单独列出网络游戏部分。书中用“驯服新技术这只野兽”来描述。让孩子知道家长会随时检查他浏览过的网页,聊天的内容,直到能确定知道孩子接触的网络信息是安全的,并且要做到。同时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

四、如何帮孩子找到控制感。首先,父母先不要焦虑,如果焦虑,先把引起焦虑的事情做掉。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欣赏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焦虑会渗透到孩子身上,并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明确责任,让孩子日后过得顺风顺水,并不是父母的责任,只有父母平静下来,调节好情绪,孩子才能调节好情绪,对孩子的教育才是高效的。

五、如何提升孩子内驱力。摒弃以前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父母选用的各种形式的“激活”儿童的监控手段和激励措施实际上都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的动机。我们要做的,是帮孩子自己激励自己。奖励会对内在动机产生反作用,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多巴胺系统呢?答案非常简单: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当孩子专注于他们热爱且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时,会进入一种被称为“心流”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但并不会感到有压力。所以要探索孩子究竟对什么事情有内在动机。给孩子提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能激发他们在任何活动上都能产生心流。

08《自驱型成长》阅读有感

李金瑞爸爸

谈起对孩子的教育,一路走来可谓是充满了故事。小家伙还在他妈妈肚子里时,我们全家都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ys/114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