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发展,缓解育儿焦虑
文粒粒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
过去两周,围绕着郑爽代孕事件,一系列关于爽姐原生家庭的报道也逐渐扩散开来。一篇《郑爽与母亲漫长的战争》(文后附有链接),通过对郑爽一家的采访,似乎让大家更多地看到,爽姐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她性格的“塑造”。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用自己的梦想绑架孩子的人生”的例子,十分典型、非常极端,但更为可怕的其实是她的“成功”。而类似于这样的"成功案例",不知道会鼓励多少家长前赴后继地“模仿”。
我们对自己人生的任何不满意,好像不可避免地会投射一些到对孩子的期待上。比如我先生自认为数学不好,就对孩子的数学启蒙有些执念;而我毫无音乐细胞,就希望儿子能尽早掌握一门乐器。中国人重视教育,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过更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当这份“希望”影响了甚至扭曲了我们的育儿方式时,将给孩子的人生带来的恶果往往是严重又难以察觉的。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时,事情很可能已经难以挽回。
回想我们自己,许多人在提到自己的父母时,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恐怕就是“逃离”。我们希望逃离父母的掌控,无论是爱还是帮助,抑或是那个期待的眼神。想离开父母的掌控去彻底地驾驭自己的人生。但到了我们自己养育孩子时,很多人却会落入和自己父母一样的心理魔怔:
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方向;
并且用“自我牺牲”去绑架孩子。
先讲讲“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方向”
“控制”有很多表现形式,最极端的就是:“胁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郑爽的妈妈为了女儿来实现自己未竟的演员梦,拼尽全力,用尽所有的资源,从郑爽五岁起,便实施了目标为北影的“十年计划”,并把郑爽的“成功”和自己深度捆绑。郑爽也确实如愿实现了母亲的明星梦,但在某种程度上,她只是妈妈的工具人。很多人认为郑爽说“妈妈欠她一个道歉,因为当演员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是一种矫情,但作为一个教育领域工作者,因为听过太多类似的孩子表达这种不满,我相信这个不满是她真实的感受。而她在演艺圈的种种举止和表达,更像是一种反抗。
当然,大部分父母的控制没有这么极端,更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控制要更委婉和隐蔽一些。“你还小,妈妈爱你,知道什么对你最好”、“我是为你好,听话!”、“别问那么多,照我说的做,我会害你吗?”是很多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为包裹着“爱”的外衣,孩子小的时候,反应也并不一定会很激烈,所以家长自己都不知道,在不经意中,自己很多行为和言语实际上就是在“控制”孩子。日积月累,却总有爆发的一天。
我做高中生升学指导的那些年,一到升学选专业时,很多孩子就会和爸妈发生激烈的冲突。孩子想学这个,爸妈觉得不行,没有未来,你应该学那个;有的会说,你还小,不懂你自己想要什么,以我对你的了解,你更适合那个,甚至会说“你其实也是喜欢那个的,只是你还没意识到”。而当父母的控制欲遭遇青春期的执拗,一场家庭的冷战或热战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而发展到孩子抑郁甚至更严重的也不在少数。
父母总希望自己的人生经验可以帮孩子去避坑,更容易地走上成功的道路。父母在生活的细节中帮孩子做选择,吃什么更健康,穿什么更好看,买什么玩具更有意义,交什么朋友更值得。有些父母事业成功,就会在每一个人生阶段试图去帮孩子做出最好的选择,无论是小时候选兴趣班,还是大学选择专业,甚至工作选择什么公司、做什么样的职场规划。无论孩子多大,无论对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判断更对。
不论大小,这些帮孩子做的“判断和决定”背后的思维逻辑都是——“我比你更知道什么对你好”,但每一次这样的替代判断和替代决定,都是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一件事:
我不信任你!
我不相信你会懂你自己
我不相信你会了解这个世界
我不相信你可以承担犯错的后果
我不相信你失败了能爬起来
......
通常这样的父母,虽然对孩子的人生寄以厚望,却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ys/1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