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允许发怒的孩子,有多可怜

来源:尹建莉父母学堂

ID:yinjianlifumuxuetang

??点击此处|按关键词搜索查看内容

几乎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很少有父母能容忍发怒时的孩子。

因为处理孩子的愤怒真的太难了。

孩子的愤怒包含着对父母的不满和攻击。

作为父母,全年无休地为孩子辛苦,谁还乐意接受差评?

可偏偏父母这份工作有时候就像不能辞职的客服。

必须练就涵容、消化“小祖宗”恶劣情绪的“逆天本领”,想想也真够酸爽。

愤怒小孩的心思你得猜

当妈十年的纳姐,给我讲了她的酸爽经历。

纳姐的女儿纳豆活泼开朗,每天都能自产万吨笑声。

但也是说翻脸就翻脸,脾气上来令她老妈抓狂。

这不,好好在公园玩着,纳豆就怒了,举起滑板狠狠往路边草丛里摔。

纳姐捡回来一次她摔一次,咋都拦不住。

眼看就要引起围观,纳姐的焦灼度蹭蹭上涨。

“摔滑板事件”的前情是什么呢?

原来是遛娃时遇到个大下坡,纳姐想让孩子开心,就怂恿孩子像滑沙似的坐着滑板滑下去。

纳豆听妈妈说“一定好玩”,便笑嘻嘻地展开了尝试。

结果没溜出去一米就失去平衡歪倒在路边,好在没受伤。

在纳姐看来,这算什么事呢?

平常纳豆玩滑板,磕了碰了的时候多了,破皮流血都没见哭闹过,这回是怎么了?

纳姐上去哄,纳豆还不领情。

气哼哼地拿大眼睛瞪着她妈,甩下一句“有本事你试试呀”,让她妈自行体会。

这可难坏了纳姐。

她猜闺女可能是觉得在公共场合“帅没过三秒”丢了面子,于是尝试帮孩子挽尊:

“我不敢试,你比我勇敢,还是你棒。”

奉承话说了一箩筐,纳豆却没一点回转的意思,纳姐热脸贴了冷屁股。

眼看就要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回家路上,又遇到一处下坡。

纳姐不知怎么的,想起自己坐上滑板试试。

才刚坐下,一步没滑她就禁不住地惊呼:

“哟,感觉好可怕呀!”

没想到,已经半天不理人的纳豆这时回了头,语气还是含着愠怒,但夹进了一些委屈:

“是不是很可怕!”

原来,只有体验过才知道,在下坡路上把自己完全交托给把控不了方向,又没有制动装置的滑板,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会引发人强烈的恐惧和死亡焦虑。

纳豆气的是,妈妈一直没体会到她刚才经历的真实恐怖。

先是在后面站着说话不腰疼地鼓动她往下滑,后来又理解不到她所受的惊吓,执着地捡滑板。

好像那个死物件比她一个大活人的感受还重要。

这就相当于孩子已经溺水了,妈妈还在岸上无知无觉地闲荡,怎怪得孩子要生气呢?

经过亲身体验,纳姐终于打心眼儿里认同孩子爆发的愤怒、委屈是合情合理的了!

而神奇的是,那之后,她再没说什么哄孩子的话,纳豆就自然恢复了平和愉快的心情。

空杯子才能装水

理解孩子的愤怒很难,但我们可以坚信,孩子不会无理取闹。

他们的愤怒背后,一定藏着痛苦和脆弱。

一旦痛苦和脆弱被妈妈看见了、抱持住了,孩子的愤怒也就不治而愈了。

理解孩子的愤怒很难,因为孩子是孩子,很难清楚地觉察并表述自己生气的原因。

大多数时候,要考验父母的理解力和同理心。

有时候,我们靠想象去理解还不够,还要靠体验。

就像纳姐,亲身坐到滑板上,才秒懂孩子的感受。

理解孩子的愤怒很难,还因为孩子一旦开始释放恶劣情绪,父母自身的恶劣情绪也很容易被勾带起来。

孩子发怒时父母可能体验到:

内疚、自责感

我做错了什么吗?

是我这个妈妈/爸爸当得不够好吗?

我是不是哪里对不起孩子?

羞耻感

孩子生气、发脾气、不听话,我的面子往哪搁?

别人会怎么看我?

挫败感

我已经很努力去照顾孩子了,孩子却呈现出这么多痛苦、不满,我失败,我无力……

伤心、疲惫感

我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一点不能体谅我,做父母真不值!

失控感

明明上一秒还好好的,孩子的情绪突然就急转直下,而且怎么都哄不好。

我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恐惧感

孩子是不是不再爱我了?我是不是要失去TA、失去这个我最爱的人了?

……

一旦父母自身的不良感受被勾带起来,就会减低清晰度和稳定度,减低情绪涵容的能力。

父母都自顾不暇了,已经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淹没了,怎么还有余力去关怀、理解孩子呢?

如果你自感很容易被孩子的愤怒扰动,随之变得焦躁。

那么不妨觉察一下,你的内在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情结和创伤?

比如:

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未能带给你足够的自尊、自信、安全感和价值感。

面对不满和攻击,你便很容易自责自罪,升起羞耻和恐惧。

空杯子才能装水。

想要当承载和化解孩子愤怒的高手,我们得先看见并疗愈自己的伤。

让自己的心成为干净的空杯子。

不被孩子的愤怒裹挟,不是说变得无动于衷,而是能更敏锐地体察孩子的感受,更平和地容纳孩子的情绪震荡。

不因孩子愤怒而抛弃TA、报复TA,稳稳存在在孩子身边,允许孩子如其所是。

理解孩子的愤怒很难,难在需要父母自我成长,变得更成熟、更稳定。

阻止孩子发怒容易,于是许多父母无意识地选择了容易的路,用种种方法阻止孩子表达愤怒。

不被允许发怒的孩子最可怜

有位妈妈留言提问:

女儿三岁半,生气的时候会打自己。

问女儿为什么,她说:

又不能打别人,只能打自己。

该如何处理孩子这种自我攻击行为?

问及养育过程,这位妈妈补充:

孩子一岁左右被送回老家,近期接回身边。

孩子闹脾气时,妈妈经常骂孩子,生气地警告孩子“不可以”。

骂过再去抱孩子,孩子就会说:

我又不是好宝宝,你抱我干什么?

每天早上,孩子都不愿意妈妈去上班,总要哭闹一会儿。

妈妈走之后,孩子又表现得若无其事……

看到这些描述,我很心疼。

这个宝宝太可怜了!

 

很显然,被送回老家、见不到妈妈的经历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想要妈妈,又不敢完全依恋妈妈,害怕再度面对分离。

如惊弓之鸟的孩子,特别渴望妈妈无条件的爱和全然的接纳。

然而,每当她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足、不舒服,用发脾气的方式试探妈妈的包容与爱是不是足够,都遭到妈妈的否定和拒绝。

孩子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失望和绝望啊!

妈妈不能承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只好攻击自己。

这个三岁半的孩子在自己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还在被迫满足妈妈的要求!

自我攻击呈现的是孩子对母亲的无法信任。

这时唯有不带评判、不带改造的母爱才是解药。

允许孩子爆发负面情绪、扛住孩子的报复、攻击才是办法。

如果能让孩子知道,无论怎样亲子关系都是安全稳固的。

孩子就能够直接表达对妈妈的不满,同时放心享受妈妈不离不弃的爱。

那么,孩子的攻击行为自然会消退。

愤怒没那么可怕

如果你定义愤怒是不该存在的情绪,发怒是必须禁止的行为,那么你很可能是个缺爱的孩子。

别着急,我也是。

缺爱并不是罕见的事。

我的父母笃信“吃亏是福”,做人必须不争不抢、大度谦让。

而生气明显是表达不满、不平的情绪,与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作为他们的孩子,我成了不被允许生气,更不被允许发怒的那个。

如果我感到愤怒不平,在他们看来,那不是环境和别人的问题,而一定是我心胸狭窄。

于是,有很多年,我一感到愤怒升起,就会随之感到羞耻。

父母对我愤怒情绪的排斥表情就会旋即浮现。

显然,我得到的不是无条件的爱。

我愤怒、攻击的部分就不被爱。

这导致我也不能全然地爱自己,总是回避、压抑自己的愤怒感受。

在人际相处中害怕竞争,害怕冲突,不敢维护自己的边界,不敢为自己的权益发声。

容忍别人、委屈自己的模式,让我吃了不少亏。

没如父母言之凿凿的那样因吃亏得福。

很多时候,我知道,我选择吃亏不全因为善良,更多是出于恐惧。

我害怕一旦我表现出攻击性,就会失去我所珍视的关系。

就像小时候,只要我表现出生气,父母就对我嗤之以鼻,用鄙夷和抛弃对我进行威胁。

后来我开始练习正视并接纳自己的愤怒。

以愤怒为信号,去觉察自己未被满足的身心需求,然后照顾自己、保护自己,幸福感倍增。

来,教你情绪收纳

人类有喜怒哀惧四大主要情绪,四者各具价值,缺一不可。

西班牙绘本作家安娜·耶纳斯在《我的情绪小怪兽》中,将喜怒哀惧画成了不同颜色的小怪兽。

它们都住在孩子的心房里。

来自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下同

快乐,就像太阳一样明亮,和星星一样闪耀,很容易感染身边的人。

生气的时候,你想大吼大叫,想对别人发脾气。

伤心,像湿答答的下雨天,让人变得无精打采。

害怕像个胆小鬼,总是待在黑漆漆的地方,不敢出来。

如果小怪兽们混在一起,孩子就会觉得心里乱乱的、怪怪的。

而将它们分色整理,装进不同的罐子,就会感觉清爽很多!

倘若孩子时常闹脾气,又说不清怎么了,不妨给TA讲讲情绪小怪兽的故事。

协助孩子分辨情绪、了解情绪、给情绪命名,孩子的情绪问题就会改善许多。

对成年人来说,将情绪当成自然现象去观想,是不错的情绪安顿方法。

如果一个人看着太阳、月亮说“你给我快点落下去”,或者“你给我快点升起来”,大家一定觉得TA疯了。

日升月落是只能看见而不能评判、操控的自然现象。

人类的情绪也一样。

不论这情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还是属于家人、孩子的,不评判、不操控,只是看见。

看见,它们便会自然地升起落下。

最后,文章底部点亮“在看”,并“分享”。愿你如其所是地爱情绪,爱孩子,爱自己。

来源:尹建莉父母学堂(yinjianlifumuxuetang),由中国最具影响力家庭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台。所有的家教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帮助千万家长轻松育儿,从知道到做到!本文摘自尹建莉老师著《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原标题:《大多数父母不知道,孩子改掉这个“缺点”,未来路会很难》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源:网络*延伸推荐(点击下方蓝字标题可前往查看)

◎为什么搂搂抱抱对你的孩子如此重要?

◎千万别轻易和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孩子要求“抱抱”时,他实际是在要求什么?

◎千万不要夸孩子“你真棒”!斯坦福教授:这5种表扬方式最管用

◎孩子“窝里横,出门怂”,背后暴露了3个家庭真相

*视频号推荐(许妙情感世界|你的情感解忧铺)

回复为什么孩子会变得胆小和内向;

回复为什么不许哭是对孩子的伤害;

回复孩子发脾气?正确的处理方法;

回复3大规矩清单,给孩子立好规矩;

回复为啥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回复立这十条家规,子女必有出息;

回复吃什么东西可以帮助宝宝长高;

回复按摩8个地方,宝宝聪慧不胀气;

回复宝宝纸尿裤穿到几岁合适;

回复奶粉到底喝到几岁;

回复分床睡的最好年龄到底是几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ys/11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