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大白龙排版
V姐
审校
阿拉呆主编
珍瑰
VIPKID亲子阅读(ID:vipkid_damikeji)
来源
V妈说:咱们说过不少牛娃学习方法、经验总结类的文章,一位帝都妈妈自述:“我妈从来不鸡娃,但我考上了北大……”今天这一篇,对孩子成长路径的规划和教育方法,都很有实用价值。估计每个普娃家长都好奇过,那些学霸是怎么养出来的?
年仅17岁的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就以的高分(满分)考入了斯坦福大学,标准的大神级学霸了。
不仅如此,谷爱凌还颠覆了大家对学霸的认知,她不仅学习出色,在滑雪上的成就更是让人羡慕不已——
曾经横扫全美少儿组滑雪比赛的所有奖牌,15岁时登顶国际雪联积分榜首位,17岁时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当谈到自己成就背后的原因,她毫不掩饰对母亲的感激。
“我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做的比一般妈妈多太多了,比所有的妈妈都好。”
十几年的成长路,无论是滑雪、学习还是生活,身边都有母亲温暖的目光在陪伴,帮助她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01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妈妈
你见过让孩子“别争第一”、“当逃兵”的母亲吗?
谷爱凌的母亲,就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
14岁的爱凌,第一次参加全美滑雪公开赛时,就遇到了不少困难:
没怎么练过U型槽;比赛前一天高烧40度;没跳过这么大的跳台。
看见女儿面对如此多的挑战,母亲却一点都不焦虑,还轻松地安慰女儿重在参与,“贴心地”为她列出几个解压绝招:
“咱生着病呢!”
“咱没跳过这样的跳台。”
没有来自亲人的压力,爱凌反而能更专注更自在地投入到比赛当中。
因为不管结果如何,还有妈妈的爱做后盾。
结果,在那场比赛中,爱凌凭借着自己的超常发挥,获得了坡面障碍技巧的金牌。
遇到困难,谁都会焦虑。
如果连母亲都紧张的话,孩子定会到压力倍增,焦虑翻倍;
相反,母亲用轻松的态度面对时,孩子反而会获得信心。
记得电影《叫我第一名》里,母亲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告诉儿子什么是坚强。
布莱德是一名妥瑞病患者,身体会不自觉地抽动和发出怪异的声响,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当被宣告无药可医时,这位母亲决定和儿子一起对妥瑞氏病宣战。
只是,她宣战的方式有些不一样。
她带着布莱德加入了“妥瑞氏互助小组”。
大家原以为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小团体。实际上,却是一个“吐槽”的地方。
这些妥瑞氏患者,都与社会脱节了。
孩子不上学、大人不工作,只会一味地抱怨命运的不公、生活的不顺。
看到这样的景象,布莱德发疯似地逃离了,他可能不明白妥瑞氏病意味着什么,但他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这样的生活。”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布莱德不会意识到放弃与病痛的战斗,未来有多么悲凉。
有时候,孩子并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他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这就是他前进的力量。
允许孩子做“逃兵”,并不是真正的缴械投降,而是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清楚地思考和行动。
02学会生活比拥有目标更重要
谷爱凌是难得一见的滑雪天才。
3岁练习滑雪,9岁全美少儿滑雪冠军,14岁获得的奖牌超过50枚。
然而,女儿的惊人天赋,并没有让母亲的视野局限在滑雪上。
她鼓励爱凌尝试新事物,“无论做什么,只要试一次就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欢。”
母亲会带着女儿辗转芭蕾舞学校,同时还让女儿坚持练习钢琴。
就这样,芭蕾舞和钢琴陪伴爱凌的时间不亚于滑雪。
除此之外,爱凌还喜欢马术、攀岩、冲浪、田径、越野跑......
因为母亲的鼓励和支持,爱凌成为了一个视野宽广,多才多艺的女孩。
她在纪录片《雪地之舞》中说过:“滑雪是我喜欢做的事,但不是一个职业,我长大后还要干好多事情。”
就连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有两大爱好,一个是众所周知的科学,另一个则是小提琴。
他的音乐之路,便是由母亲开启的。
母亲弹琴的时候,身边总会出现一名小听众。
看到儿子如此痴迷音乐,便引导爱因斯坦开始学习小提琴。
重复的机械弓法和指法练习,让爱因斯坦心生厌烦,甚至想要放弃。
母亲知道他还是热爱音乐的,就经常演奏儿子最爱的莫扎特,美妙的和声和曲式结构再次唤醒了爱因斯坦内心对音乐的热情。
从此,陪伴爱因斯坦的不仅有枯燥的物理学,还有动人无比的音乐。
母亲对孩子最成功的的教育,大概是能够帮助孩子获得体验生命新鲜感的能力,懂得充实自我。
永远保持生命力、好奇心和求知欲,比拥有目标更重要。
03及时反馈才有高质量的陪伴
学习、滑雪、兴趣、生活,人生中最重要四件大事,交织在谷爱凌的生活中,但她从未觉得紧迫或有压力,反倒是乐在其中。
这些都来源于妈妈高质量的陪伴。
母亲不仅仅是单纯地陪伴,而是及时感受到女儿的情绪变化,适时给与反馈。
女儿比赛失误了,她给予一个大大的拥抱;
女儿自学微积分,她会真诚地夸奖女儿“厉害了”;
女儿学习遇到困难,她会在孩子需要时出现在身边轻声辅导;
女儿喜欢学习做饭,她愿意寻找菜谱一同下厨......
女儿的每一丝情绪,都能得到母亲真诚的回应。
正是这种与女儿同频的互动,让爱凌在成长的路上,自信又快乐。
像依恋理论的鼻祖约翰·保尔贝说的那样,“只有母亲与孩子的心理信号达到同步时,才能形成健康安全的依恋关系。”
这就意味着,母亲需要及时接收孩子的情绪,并“同步”作出反馈。
刚考进北京八中少年班的陈思凝,也有一位善于与她同步互动的母亲。
八中少年班,俗称“天才班”,被选中的孩子,都是凤毛麟角。
母亲用“及时反馈”这几个字,概括了思凝的成长。
她觉得自己在教育上比较出色的地方在于:孩子感兴趣的时候,能够及时推一把。
思凝对编程感兴趣,母亲给她选择了最适合的兴趣班,还为她报名了国际少儿编程大赛,让她的爱好得到了释放。
思凝疲倦、不愿意继续往前走的时候,也能够耐心陪伴和等待。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恰当的引导和教育。
比如,她并不反对思凝玩手机,而是在给她享有手机自由的同时,还给思凝报了一门网络素养课,帮助女儿掌握信息分辨能力,避免陷入网络陷阱。
孩子成长独立的路上,母亲并不是要远离孩子,而是需要在恰当的位置默默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ys/1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