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腰椎后关节错位
腰椎后关节错位,又称后关节功能紊乱。是常见的腰痛或腰腿痛病因之一。按脊椎病因分型属关节功能紊乱型。常与腰肌劳损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且互为因果,故此在临床诊断中也常与两者相混淆。过去常采用一般理疗或封闭,虽可使症状减轻,但由于后关节未得到复位,所以疗效欠佳。二,腰椎后关节错位的发病原因及病理腰椎急性扭挫伤或慢性劳损是本症的主要病因,其中,老年性脊椎退行性变(椎间盘变性和椎周软组织变性)导致的椎间失稳则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因。
腰段脊柱在躯干中是负重最大的,腰椎后关节呈矢状面,周围包以薄而紧的关节囊,活动时除受关节面的方向限制外,还受椎周各韧带的牵制,当负重、弯腰、扭转等动作不协调或超重时,使后关节超正常范围活动,就会损伤关节囊及椎周韧带。这种急性腰扭伤多见于青壮年做重体力劳动时因姿势不正确而引起。此时,关节错位与软组织损伤是同时发生的。由于创伤而出现急性腰痛或腰腿痛过程。
也有不少无明显外伤史的,由于腰部棘上韧带、多裂肌、腰方肌或骶棘肌等软组织慢性劳损,使腰椎关节承受不正常的作用力,久之,继发性损害关节囊、椎间韧带而导致腰椎关节失稳,当弯腰过久或扭转腰部用力时,引起腰椎关节错位而突然出现剧烈腰痛。这类病因导致本病,多有反复发作、时发时愈的病史。腰椎后关节错位,轻的由于关节囊的损伤、关节无菌性炎症过程,只有局限性腰椎旁疼痛和压痛。如果错位较大,导致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创伤性渗出,使周围组织水肿甚至血肿,椎间孔变窄,压迫或刺激周围神经和植物神经,引起神经根炎,就可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症状。除腰肌痉挛而出现的腰痛外,还会沿神经分布区出现腹痛、下肢麻痛、下肢冷蹶感或烧灼感,有些还导致肠痉挛、肠功能紊乱(腹泻或便秘)或引起痛经等疾病。此外,如不及时治疗,本病还可因脊柱力学的损害而引起椎间盘的继发性损害,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无外伤史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三,腰椎后关节错位的临床症状及检查诊断腰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一般为一侧或双侧腰旁疼痛,常常因不慎弯腰或侧身提物引起,急性发作时整个腰肌僵硬(腰肌痉挛),腰部活动受限(伸屈、侧屈、转体,活动受限可提示关节错位的方向),有时夜间睡眠时翻身发作疼痛而不能转动,有时沿腰椎旁向一侧臀部放射。
临床查体上,可见腰弓前凸消失(又称板状腰、平腰),患者往往用手撑腰、痛苦面容,活动受限,特别前屈、后伸,不慎活动时有触电感并剧痛,酸软乏力,甚至跪跌落地。腰椎棘突偏歪(有左右旋转式、前后滑脱式、侧歪侧摆式、倾位仰位和混合式5种错位),棘上韧带有剥离、摩擦音及压痛,椎旁软组织有硬结或条索状物,腰肌紧张痉挛,一侧后关节处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上,可运用X线片排除骨折、脱位、结核和肿痛,并显示小关节错位情况,其侧位片可见腰轴变直、过伸、反张,椎间孔变窄,上关节突进入椎间孔1/3以上,出现双边、双突、双案征,或椎体后缘连线出现中断前移或后移位;正位片可见腰段脊椎侧凸,小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棘突旋左或旋右等变异;有骨质增生及先天性畸形现象者,应结合临床分析其是否与发病有关。
本病常与腰肌劳损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且互为因果,其症状也易与两者相混淆。故此在具体的临床检查诊断中需注意鉴别。腰肌劳损:症状类似,压痛点多在腰肌肌腹而不在椎旁和棘间,检诊和X线片均无小关节错位体征,慢性腰痛,劳动时加重,休息时好转,热疗效果较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一般较重、疼痛沿坐骨神经或股神经走行放射,咳嗽、打喷嚏可诱发疼痛、直腿抬高试验和(或)股神经张力试验阳性,病程较长者,患肢肌肉萎缩,拇趾背伸力减弱等。
四,腰椎后关节错位的治疗
本病的具体治疗分为非手术疗法及手术疗法两类。但手术疗法仅适用于非手术疗法无效的患者,而临床上绝大部分患者采用非手术的物理综合疗法,疗效良好。非手术的治疗原则,纠正关节错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而治疗软组织劳损是根治本病的重要措施,因此,需两者并重,应用物理综合疗法要比单项理疗效果明显提高。
具体治疗上,应先确定关节错位的具体位置,方向,方式及程度,再根据中医“松,顺,动”原则,以伤科手法松解错位关节及其周边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主要为竖棘肌,腰大肌,腰方肌,深层多裂肌及棘上,棘间韧带等),辅以针灸,药物热煨,仪器理疗等,以缓解疼痛,消除炎症,放松肌肉,松解粘连,并配合适当正骨手法,将错位的关节复位,再配合后期的肌肉牵拉及功能锻炼,从而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身体损伤的更多问题,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ys/10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