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经胃肠功能紊乱

什么是植物神经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也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这种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是精神和心理因素。例如,紧张、焦虑和过度压力等情绪影响可诱导胃肠功能的正常活动,并产生胃灼热、反酸、胃痛、厌食、恶心和呕吐等胃部症状。情绪变化的症状会恶化,伴有腹胀、肠鸣、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

胃肠功能紊乱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它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因素,但在病理解剖学上没有有机的病理基础。因此,它不包括由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异常,包括进食和排泄,并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紧张、头痛等功能性症状。

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当常见,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发病率的精确统计。在各种脏器的神经官能症中,胃肠道的发病数最高,多见于青壮年。那么,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病因多样化,具体如下介绍。

植物神经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病因

  1、精神因素

  本症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无统一的认识,精神因素在本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的紊乱,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暗示和自我暗示是主要的发病因素,患者常有胃肠肌电活动和动力的紊乱。

 2、饮食失调

患者暴饮暴食,而后以催吐或不正当排泄方式(吃泻药)将未消化完的食物排出,也可能出现减食甚至不吃的现象,从而导致身体胃肠道功能紊乱。

  3、泻药或灌肠

  经常服用泻药或灌肠,均可构成不良刺激,促进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神经胃肠道功能紊乱怎么预防及治疗 

胃肠道功能紊乱不是器质性的病理改变,也不是某种一般的单纯性功能性病理变化,而是一种以心理因素为背景及胃肠道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临床慢性常见病。

  胃肠道功能紊乱治疗重不在药物,而在于平常的饮食生活。只有通过精神调适和改变行为等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调整胃肠道功能紊乱。传统治疗上应用饮食疗法、营养支持疗法、镇静安眠、缓痉止痛综合治疗为主,对具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给予抗焦虑或抗抑郁药,解除心理障碍。重要的是采用心理治疗,其方法一般是解释、安慰、疏导、分析、认识、积极暗示和情绪转移,让患者真正认识病情、主动调节情绪、消除思想顾虑,提高疾病治愈信心。

  对于女性成年人、脑力劳动者、性格内向、神经过敏状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易感人群,从以下四方面去预防此病,显得尤为重要。

  1、要重视心理卫生,解除心理障碍调整脏器功能。

  2、注意饮食卫生,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在口腔内得到充分的磨切,并与唾液混合,减轻胃的负担,使食物更易于消化,尽量少吃刺激性食品,更不能饮酒和吸烟。

  3、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参与娱乐活动,学会幽默可以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求得内心的安宁,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

  4、生活起居应有规律,少熬夜,不过分消耗体力、精力,主动适应社会及周围环境,注意季节气候变化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对机体的不良影响,避免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或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bj/9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