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之人有的正常,但有的可能处于病态。正常多汗的特点是出汗虽多,而面色、精神、食欲均正常;若汗多,并伴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疲乏低热等症状,而且易患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则属病态,医院检查,找出病因,积极治疗.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有的人特别爱出汗,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吃顿饭、做点事常常是满头大汗,稍一紧张就汗流浃背,这种病症在医学上称为多汗症。引起多汗症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低血糖症。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发作时可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二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为甲亢。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另外,患了甲亢,食欲增大,吃得多,人反而消瘦。甲亢时胃肠功能增强,多数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同时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三是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出现心慌、手颤、四肢发凉等。但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四是糖尿病。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也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但患者同时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通过血糖检查和尿糖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小常识:不少人都知道,汗液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出汗多应当多补充食盐,但对出汗后应当补充钙却有所忽略。据研究每毫升汗液中含钙1毫克当量。在平时每天由汗液中丢失钙仅15毫克并不十分重要,但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员,每小时从汗液中丢失钙在毫克以上,这个量几乎占钙总排出量的30%,很容易导致低钙血症。病人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长期钙缺乏会导致成人患软骨病,易骨折,以及经常腰背和腿部疼痛。
专家提醒:为了防止出汗后低血钙,高温作业者应当在生活中摄取足够的钙,多吃些含钙的牛奶、乳制品、鱼类、海产品及绿叶蔬菜等食物。此外,还应提高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
导语:很多人喜欢出汗后的感觉,比如说大量运动以后,那么出汗到底好吗?有专家说,人体皮肤上约有多万个汗腺,汗就是从这些汗腺里分泌出来的。其主要成分99%是水,其次为尿素和少量的金属离子、乳酸、氯化合物、钾、钠和一些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出汗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影响呢?
汗是人体“空调”,出多出少有讲究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维持体温恒定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常人24小时内不知不觉会蒸发约~毫升汗水。外界温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进食辛辣、热烫食物都可以导致人体出汗。如果汗腺功能不正常,当人体处在高热状态时,不能发挥分泌汗液的作用,人就会发高烧,造成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受损。可见汗腺调节人体体温的重要性。感冒发烧时,使用退热药即通过汗液的分泌退热。汗腺还有抗菌、润泽皮肤、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作用。皮脂膜分泌不够,皮肤就会失去润养,变得干燥。汗液的过度分泌常令人不适甚至苦恼。如掌跖多汗症等。
汗水颜色异常,需要及时就医
专家介绍说,真正的汗水是没有颜色的。如出现黄色是因为微生物对汗水当中的一些微量原素发生化学反应所致。而且,某些身体有疾病的人,汗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当出现不同于一般颜色的汗水时,就要考虑会不会是身体生病了,这时候最好咨询医生。
按照中医的说法,汗为津液的组成部分,汗的产生与脏腑均有一定关系,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不宜发汗。人的排毒方式有两种:一是小便,二是出汗。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够自然出汗的,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如果老憋着不出汗,时间长了,皮肤就不会呼吸了,最后就会造成人体代谢系统的紊乱,并且把这种皮肤的排毒功能都转到了肾和肝上。
根据出汗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常常根据病人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按出汗时间分: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根据出汗判断身体状况
按出汗部位分:一是头汗过多,若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肢体沉重无力、上腹胀满、口渴等,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二是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三是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其中还有的是处于更年期,有的长年出汗,久治无效,即便是天气不热,旁边人都很正常时,自己已经大汗淋漓了。这种情况,中医一般认定是气虚,固摄不住,汗才会止不住地出。所以,治疗起来一般离不开补气固表,有两味药,有很好的止汗效果,一个是白术,一个是浮小麦。
白术最常用的就是健脾,更恰当地用中医术语说,是运脾,所谓“运”,就包括了对食物和水湿的运化,所以,消化不良的时候会用到它,因为脾虚而水肿,小便不利的时候也会有用到它,借助的都是白术的“运”力,此外,炒白术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止汗,这个汗一定是因为气虚不固导致的,而不是因为燥热导致的。出汗的人各种各样,甚至有固定的时间甚至固定的部位,如果看西医,一般的诊断就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这种紊乱,西医几乎没有办法,用得最多的是谷维素,营养调理神经,但效果一般。这个时候,最适合看中医,中医会用炒白术加上浮小麦,一般是10克炒白术,加30g浮小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稍微用点利尿的药,就是让水液代谢专走小便这条路,可以配上芦根20或者车前草10克,加在一起也是个很小的方子,只要是动辄汗出,而且平时很容易感冒的,这个方子很对症。
从组方意义上,和我们熟悉的“玉屏风散”很像,后者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治疗的也是表气不固的虚证,其中黄芪白术加在一起增加卫外之气,好像给身体支起一道防风的屏障,屏障严实了,汗液也就不外泄了,所以,“玉屏风散”也有止汗的效果。浮小麦就是小麦里面长得不好的,不饱满的,放在水里会浮在上面,因此得名。浮小麦有很好的收敛效果,如果说白术是“开源”的,增加卫外之气,浮小麦就是“节流”的,避免卫外之气的耗散,这样就可以严防死守避免汗液的外泄了。中医将汗视为“心之液”,而且有“出汗者勿血”的治法,意思是,已经大汗的人不要再用破血疗法,或者说,失血的人,一定要禁忌大汗。可见,中医是很认同“血汗同源”的,因此对出汗向来重视,一来出汗多是耗气的,汗多之后人会虚,其二则是,一个总是出大汗的人,本身一定也很虚了,用现在的话说是“hold不住了”。所以,无论是出汗的后果还是原因,都值得重视,而且都要从补气着手。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止汗的白术,一定是炒白术,如果是生白术效果就要打折扣。生白术也有健脾效果,但主要侧重在燥湿和通便,习惯性便秘,脾气便秘的人,生白术是他们必须的通便药。经过炒制之后,白术的燥湿之性略减,但补脾运脾的作用加大了,所以用炒白术止气虚之汗。(提示:由于每一个人的体质及情况是不一样的,没有一种药方能够适合所有的人应用,更没有一种药方能够对所有的人都有效果,为了安全起见,非专业人士,使用以上药方时,最好在你本地专业医师的辩证指导下使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bj/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