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为心脏病实为焦虑症

图片来源:网络

当临床医生,有时就像侦探破案一样,在患者同病异症、同症异病面前,如何去伪存真,根据蛛丝马迹寻找疾病的元凶,对我们医生是不小的挑战和考验。

我相信,也有不少的患者根据自己的评估,挂错科,找错医生的情况,这时候可能就需要多位侦探一起加入进来,即“多学科协作诊疗”,针对患者的问题,制定规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今天,我们就试着用侦探的思路来破个悬案吧~

案件背景怀疑“元凶”是心脏病

图片来源:网络

王某,约三十多岁的一位青年男性,半年前,王某突然感到心跳得厉害,呼吸困难,胸闷,全身发抖,认为自己得了心脏病,感到死亡临近,非常恐惧,急忙拨打了“”急救。

奈何证据不足,心有余悸

但是,到医院后病情就好转了,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但是王某很难相信,医院检查,还是说结果是正常的。王某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度过每一天,时刻担心再次犯病。

真凶反复作案,医患束手无策

果然,没过几天,相同的事情又发生了,王某再次向“”求救,入院后又没事了。没出一个月,这种发作竟然出现了三次。

医院的仪器不够先进,在万般无耐的情况下,他要求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为了诱发出“心脏病”,让医生捕捉到这个异常的瞬间,他背着心电图机跑步,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

后来又有过无数次的发作,“”已经熟悉了他的号码,懒得去接他了,每次都告诉他,“没事的,过一会就好了。”

时至今日,患者成惊弓之鸟

图片来源:网络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王某花掉了几万块反复做各种检查,依然没有查出什么病,每天闷闷不乐,不想见外人,不敢出门,怕犯病时没人救他,让老婆陪着他才放心一点。

家里的人也开始烦他了,觉得他大惊小怪,一个大男人每天只担心犯病,关心自己的身体,害怕风吹草动,不考虑其他的事情。

看到这里,您能推断“凶手”的真面目了吗?

由于剧情需要,我们就不卖关子了!罪魁祸首就是——惊恐发作!

图片来源:网络案件分析再现作案现场

“惊恐发作”,也叫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患者在没有恐惧的情境时,会突然感到惊恐,伴有濒死感、失控感,多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患者体验到死亡临近,胸闷、心跳过速或者不规则、呼吸困难或心跳过快、出汗、面部潮红或苍白、有时手脚麻木或者全身无力等体验。

行踪有迹可循

惊恐发作经常来去匆匆,一般历时5~20分钟不等,较少超过1个钟,不经治疗可自行缓解,但会再次突然发作。一个月内发作至少三次,或者发作后持续担心焦虑者才可下此诊断,若持续时间大于六个月,则考虑诊断“惊恐障碍”。整个发作的过程,患者的意识是清晰的,过后感到虚弱,需经过几天才能恢复。

持续产生心理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发作后患者产生预期性焦虑,担心下次再发作,因而回避一些公共场合,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或者需要有人陪同,最后可能会伴发场所恐怖。有的患者会有明显的抑郁情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善于栽赃嫁祸,应小心甄别

因为惊恐发作与心脏病急性发作相似,因此早期经常被患者和心内科工作人员误认为是心脏病。但经过各种检查排除后,心内科医生应该考虑到惊恐发作的可能。

哪些人容易成为作案对象?

惊恐发作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心理压力是其诱发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与患者的个性有关,这种人大多追求完美,对自身健康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bj/103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