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Top医院」
健康科普内容
可能在大家的潜意识里,猝死这样的事只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然而,近来的一系列案例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对年轻人猝死提高警惕。
杭州10天4起猝死事件
1月2日,杭州滨江一位20岁大二男生打羽毛球时突然倒地,年轻的生命永远停在了倒下去的一刹那;
1月6日,香积寺路上,36岁男子骑车上班途中突然倒地猝死,家中留下了还在吃奶的孩子;
1月9日下午,黄龙体育中心附近,一骑车中年男子忽然倒地,心跳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身亡;
1月11日,杭州城北某小区43幢,年仅28岁的年轻人猝死在床上。为何猝死事件频发,且猝死人群呈现年轻化?吴义春医生为我们认真分析这个问题。
吴义春博士医院
急诊科
猝死年轻化原因近几年,我们接诊的猝死人群中,中青年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其中以男性居多。
在我接诊过的猝死病例中,最年轻的才20几岁。以往猝死病例都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而如今中青年已渐成猝死的高危人群。
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和对病例分析,我们发现中青年猝死可分为内外两方面诱因。
1
外因
与年轻人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2
内因
也是因为病患本身有隐秘性的疾病,如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对全国3万余名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职场人平均日工作时间为8.66小时,平均每天睡眠7.33小时,每周休闲时间为20.5小时。大部分职场人每周锻炼身体的时间甚至不到1小时。
过劳,已经成为职场人的通病,也是诱发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因素。过度剧烈或持久的体力劳动导致过度劳累、长时间脑力劳动、睡眠严重不足、精神过度紧张等,都会致使冠心病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引发猝死。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己时常很焦虑,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会担心资金链断裂了怎么办,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励自己。
精神上的压力很快反馈给身体,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两边的鬓角全白了。从医多年的父亲跟他说,这是植物神经紊乱。而睡眠不好、烦躁、胸闷、心慌,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都属于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是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形态。
焦虑情绪确实会诱发心血管事件。
猝死突发,无迹可寻?可能在很多患者或者家属眼里,心脏猝死往往让人猝不及防,没有前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心脏猝死在发生前是「有迹可循」,只不过这些症状大多隐匿且看似与心脏无关,令人难以察觉从而错过抢救最佳时间。
一提起心脏病,马上就会想起一个名称:「心绞痛」。在大家眼里,可能只有出现「心绞痛」才会引起注意。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
「心绞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多误导性,这只是一个译名,可以说是一个错误的译名。从字面上来,很多人会认为心绞痛是一种「绞痛」,即「拧着劲的疼」。
其实,心脏病发病的症状是一种「憋胀感」、「窒息感」,甚至是一种「濒死感」。
这种症状的特点是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短的只有十几分钟,长的也不会超过几十分钟。
几秒钟的绞痛,或者是几个小时的绞痛,都不会是心脏病发作的症状。正因为这些症状很多短暂,同时也很容易消失,就造成很多人的忽视,结果一旦发病就令人猝不及防。
事实上,这一现象不止是老百姓容易忽视,就连医生群体也很容易忽视。
医院检验科医生曾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在火车上突然感觉胸闷但过了十几分钟后症状消失,该医生以为医院就诊,最后发生心脏猝死。
所以说,心脏猝死并非突发情况,此前一定是有迹可循的。患者一旦发现症状后,一定要尽快就医,6小时内采取措施病人基本能够恢复到与正常人一样。
心脏猝死黄金抢救时间猝死,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是指「貌似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发生突然、意外、自然的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约占80%以上,在发病后1小时内就死亡。
「发病后6小时内」是我国的规定,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定相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还有规定为12小时、24小时的。时间不是绝对的,仅作为参考。
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先生从上午开始发病,感到后背疼痛,直到下午6点多死亡,时间早超过6小时了,更不用说1小时了,但他依然是心源性猝死,而我们业内的人都认可这种判断,并没有为此而争论。
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所谓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患者突然死亡。
患者以前可能患有心脏病,也可能并无心脏病史,但从发病到死亡可在1小时内瞬间毙命,这类患者在所有猝死患者中所占比例最大。
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往往就在数分钟之内,这就要求急救人员要及时到达现场,快速准确地进行判断和施救。抢救猝死患者,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医学原则。
心脏猝死预防,保护血管最重要心脏猝死也是可以预防的,这其中将血管保护好最重要。采取有规律运动方式例如太极拳、游泳、散步等都会对血管产生好处。尤其是老年人多打打简式太极拳,对于血管和神经都有益处。
此外,预防心脏猝死措施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不要精神过度紧张
因为精神紧张会引起血压升高,加重心脏的负担,出现心律失常,如果是老人,情绪激动很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等,选择合适的精神放松方式,通过听音乐、静坐等合理方式学会让自己神经放松,避免压力过大。
2
不要过度疲劳
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活着是前提,很多猝死的例子都是过度劳累所致,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情舒畅也是非常重要的。
3
医院检查
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做到预防第一,普通的心电图检查都可以发现潜在的引起猝死的危险信号。
4
饮食
多吃植物纤维多的蔬菜和粗粮,要少喝酒、少抽烟甚至戒烟,过量饮酒与吸烟有害于身体健康,要尽量避免。
心肺复苏术课堂若遇到患者心脏病发作,继之失去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即为心脏骤停。应先呼叫急救电话,并在急救人员指导下给予心肺复苏(从胸外按压开始,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如果你没有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可以单纯给予患者胸外按压(每分钟-次),省略人工呼吸步骤。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如果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你应该快速取得AED,给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者贴上电极贴片,让AED分析患者是否有室颤。如为室颤,除颤器会自动充电,并建议你按下电击按钮,给患者除颤。
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急救方法是心肺复苏和除颤。两者联合将大大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我诚挚地建议大家应该学一些急救常识和心肺复苏技术,关键时刻能救家人和朋友。如果身边人发生心跳骤停倒下了,只是单纯等待急救车到来,很可能凶多吉少。
「心肺复苏术」应该普及,在欧美地区,列为中学的必修课。有统计表明,美国普及了心肺复苏,使得每年约有20万人能够挽回生命。
而我国在这一方面还需努力,因为急救车能在「钻石4分钟」之内赶到现场的可能性不大,何况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心脏骤停4~6分钟就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脑死亡。
若从心跳骤停发生开始就及时进行胸外按压,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开始越早希望越大。抢救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就会降低10%。
以下是《人民日报》总结的心肺复苏技术,学会它关键时刻可以救你身边人一命:
心脏猝死急救小锦囊1.拨打急救电话。
2.安静休息,采取舒适体位,躺着或坐着。
3.医院;可由家人朋友在尽量减少活动医院。
4.如果没有阿司匹林过敏史或近期胃肠道出血等其他禁忌,可咀嚼并吞服毫克阿司匹林。最好询问途中的急救人员,是否可服用阿司匹林。
5.测量血压,如果血压不低、心率不慢,没有青光眼及48小时内服用伟哥等药物,可咨询途中的急救人员,考虑含服1-2片硝酸甘油片。如无效,不要服用更多。
6.对心脏骤停者给予心肺复苏。
又学到个新知识,点赞!
内容转载自
健康春旅了解更多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疗法云南白癜风治疗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jczd/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