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异常和咨询心理学的复习课,本以为就是提炼一下重点,没想到张老师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幽默生动的授课方式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心理健康到心理异常,一般心理问题到心理障碍,层次分明,讲解清晰到位,结合试题加深理解。
在讲述“异常心理学复习”时,举例“岛娘”。问大家,属“易装”还是“恋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在“咨询综合复习”中,张老师提到:心理咨询一开始就是针对正常人群的,而心理治疗不是。强调了来访者人群的正常性。
关于“投射”,张老师举例比较生动:“宝宝问,妈妈你想吃冰激凌吗?”
很多生动举例,就不一一赘录了哈。
总之,一天的课程下来,学员们大都反应:老师讲课很好,信息量好大,回去要好好消化。
我们处于一个VUCA的世界。VUCA是处于"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状态之中。这个和应激源的特点有三个重叠(不可控、不确定、模糊性),应激源除了这三个特点外,另增加了负性事件、挑战极限两个特点。就是说,消极心理状态下,压力不可避免,很容易促发焦虑。
情绪状态下提到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应激。应激分为三个阶段:警觉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处于衰竭阶段,由于持续紧张,有机体适应性储存能量耗尽,此时有机体被自身防御作用损害,从而导致了适应性疾病。
如果我们在第一阶段就意识到,是否可以应对?在应激初期,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糖和胃酸增加,机体处于适应性防御状态。如果我们采用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放松技术(腹式呼吸松弛法、注意集中松弛法、行为放松训练法、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可以增加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增进心身健康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性别差异中提及焦虑,提到焦虑不仅是一时的状态(状态性焦虑),它还可以成为人的人格特征(特质性焦虑),成为一种潜在的动机和行为倾向,具有似乎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对危险或威胁的特定的不良反应。张文文老师提到了这种情况,应该是焦虑人格,但是已经没有任何明显的应激源了。
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理念中说到了焦虑,把焦虑定义为人们对未来的担心,并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冲动压抑担心出发,把焦虑分为三种:神经性焦虑(害怕个体被本能冲动所支配)、现实性焦虑(害怕客观世界的真实威胁)、道德性焦虑(害怕不符合理想自我的标准)。
心理障碍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广泛性焦虑障碍。通常没有应激源,但也可由有种应激源引起,可即使有应激源,应激源同焦虑情绪反应程度和反应时间之长明显不符合。除了心理症状外,同时有运动型不安和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适度的焦虑能激发人们行为的积极性,变压力为动力,具有动机作用,过度焦虑会导致心理失衡。如何区别,主要靠个体的主观感受(是否平静和影响工作生活)。
(以上内容感谢学员周方/蓉梅以及班主任鲍鲍)
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想要的
温暖、爱、平静、成长、突破...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jbzz/7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