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医

这是作协友人写就的一篇关于中医的才情横溢、纵横捭阖的文章,作者是当地名医。若你用心读完,自会获益多多。

聊聊中医

唐寿彬

说起中医,很多人嘴上会本能地蹦出“国宝”“国粹”等赞誉之词,他们的赞美是由衷的,因为他们曾受惠于她,从而亲近她,感恩她,热爱她。但有一部分人则会面露鄙夷之色,认为中医是土旧、落后的代名词,没有科学性,应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有的甚至直斥中医是骗人的把戏,自西学东渐以来,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怀疑否定之声不绝于耳。是啊,现代西方科学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巨大飞跃,它对人类的认识方法,认识水平,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并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炫目惊心的巨变,它是人类从蒙昧到清醒的分水岭,古老民族朴素的、零星的发明创造,理论认识,在它面前是得寒酸笨拙,势单力薄。西方医学是现代科学的分支和结晶,它挟现代科学之威,集现代手段之大成,直如长江大河,滚滚而来,大有横扫一切,淹没一切之势,人们惊愕和迷醉于它的强大和辉煌。对自己的过往产生迷惘、怀疑,动摇,甚至卑怯,也属人之常情,据说民国时期,政府曾发文明令取消中医,民国政府一定认为西医就象西方的坚船利炮,无往而不利,中医就好比大刀长予,能弃就弃吧?

鲁迅先生那句“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是大众较熟悉的,他们那一辈子生活在刚刚“睁眼看世界”的时代,西方科学炫目的强光给他们造成的刺激太深,又痛感国家残破,社会保守封闭,加之亲人久治不愈之愤怒,把一肚子的闷气发向老祖宗,鲁迅先生曾以刻薄尖锐闻名,人家问他年轻应该读些什么书,他说:我以为中国的古书一本都不要读,应读外国书!此言当时引起一片嘘声,这样的语言放在今天,也会引起轩然大波,可见,当时有一批精英对中国所有传统的东西有多憎恨,有多蔑视,几乎是全盘否定。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名叫什么“方舟子”的人,又发文指斥中医是“伪科学”,应予摒弃。方舟子何许人也,名字倒挺熟的,但他究竟有何能力,为何出名,我并不太清楚,好象前几年他跟中央电视台一个名叫崔永元的人,为了转基因的事闹腾过一段时间,整出了不小的动静,方舟子好像不是学医的,也不是研究转基因方面的专家,可他敢在自己并不专攻的领域发声,可见至少胆子够大,这也许是他为人所知的原因之一吧,一个“名人”对传统医学大放厥词,我以为定会群情激愤,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多少专家、学者、教授,他们肯定会还以颜色,将姓方的驳得体无完肤,岂知过了良久,并没听见多少响动,这既让我失望,也许方舟子也失望,大家们或许不屑于与一个门外汉争论吧,怕坠入别人骰中,成为竖子成名的垫脚石和传声筒?没有了黄钟大吕,便只利瓦釜雷鸣了吗?

我是一名在基层从事中医的无名小卒,与方舟子这种名闻寰宇的名人相比,实在是沧海之一粟,恒河中之一沙,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和量级上。如果由我来与方舟子辩论,那肯定会叫人笑话中医界无人,如果对方轻轻说一句“请注意你的身份”,我必定会羞得恨地无缝,但方舟子的鼓噪,的确激起了我聊一聊中医的念头,虽是小人物,也有自知之明,但野百合也有春天,何况无论大人物小人物,在浩瀚的时空中都是轻如微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基层高层,工作在第一线的医生,天天与病人打交道,时时同病患做斗争,发的声音应该是比较靠谱的,或者说,是最靠谱的。再者,无名小卒与有名大卒辩一辩,说不定青蝇附于骐骥之尾,一飞千里,名声大噪,变成网红红一把也说不定,这岂不叫人遐思无穷,跃跃欲试呢?

聊中医的念头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多年来它就在我的心灵里萦绕、盘旋、撩拨,特别是当中医在现代医学的重重围困中,以弱小之躯,默默耕耘,常常创造惊人的案例和疗效时,在自我陶醉和满足之余,多想将之诉说出来,认人们共享,专家教授们要聊,可用生花妙笔写论文,写专著,并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而我,只有一个成都中医学院的本科底子,除了在单位上评职称时写了一篇论文在《四川中医》上发表,从此就“广陵散从此绝矣!”写论文是需要时间、精力、能力的,基层医生最怕这个,写了多半也入不了学术期刊的法眼,当年那篇发表在省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是我使动吃奶的力气“挤”出来的,因为文件明文规定,评主治医生必须有省级期刊上至少有一篇论文啊,《四川中医》的编辑不嫌鄙陋,开恩选中,让我过了一关,让我至今感恩,常思报效。

所以,如果我要写点什么或聊点什么关于中医方面的话题,决不可能有什么惊人之作、惊人之语。我虽然是“学院派”,在基层接触病人也近三十年了,将所思所想所见形成笔墨决非我的强项,好在,我的本意也非不是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想将自己的亲身实践并由此所产生的一些感慨讲诉一下。事实胜于雄辩,我的讲诉绝不带半点虚饰的夸张,如果诸位听了我的叙述,觉得认同,并因此有点收获,那么所有对中医的嘘声自然变成了蚊蝇的嗡嗡声了。

自瓦特发展蒸汽机,牛顿定律诞生,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现代科学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在它的强力传播和洗礼下,不仅中医,许多古老的文明都面临着“活着还是死去”的艰难抉择,我们当年跨进中医学院,并不是出于对中医多么理解,多么热爱,而是懵懵懂懂中进入的,因为八十年代考上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农村来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意味着脱离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抱上铁饭碗吃皇粮,那真是祖坟上冒青烟,至于你上的是中专还是大专,普通本科还是重点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我是估摸着自己的分数填的中医学院,从而成为一名医生的。

在进中医学院之前,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触的现代知识,生物学知识,生理卫生知识,虽然粗浅,但都是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浸淫着现代思维,初学中医时,阴阳理论,五行学说,藏象学说,什么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阴虚火旺,阳盛阴衰……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肺主治节,肝主疏泄,脾主升清降浊,统血,肾主藏精纳气,心主神……这与我们头脑里“固有的”知识体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完全是另一个话语系统,似鸟语,象天书,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令人恍兮惚兮,惚兮恍兮。

这些中医术语无论初初听起来多么粗疏,陌生、原始,甚至荒诞。但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的古人在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时的惯常思维和常用词汇,在西风劲吹之下,如断羽纷飞,我们这代人再与之相逢时,竟是如此地隔膜和生疏,同时又如此地新鲜和好奇,原来认识人体和世界还有这么一种视角和方法。

中医学院也要开设大量的西医课程,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内科学、有机化学等等,西医是现代科学的分支和结晶,逻辑严密,探幽触微,定性定量,条分缕析,各个学科相互支持、支撑,层层相因,构成一整座辉煌的宫殿,它与我们从小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本家”,可谓水乳交融,绝不抵触。许多同学被迷住了,征服了,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学起来津津有味,反观中医理论,粗疏、笼统、模糊、瞻之在左,忽焉在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神出鬼没,不可捉摸,不可名状,如天马行空,如凌空蹈虚。

中医所用的药物,全是自然界原生态的根须茎叶,甚至飞禽走兽昆虫等,不知其化学成份,只说它辛温寒凉,功能是温补,泻下,燥湿,健脾,舒肝理气,活血,强腰壮骨,安神,它在体内怎么吸收,分解,分化,衰减,完全是一本糊涂账,完全是“黑箱操作”,药物性味功用的依据呢?自己去翻《神农本草经》或《本草纲目》吧!它上面白纸黑字写的就是这样,信不信由你!不仅药物如此,中医某些理论来源也是根据《内经》或《伤寒论》上的经典语言,它们说了,就是法,就是理。

所以,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不仅是门外汉的方舟子们,即便在中医药大学的高等学府里,莘莘学子们一边头悬梁,锥刺股地苦读中医,一边对中医半信半疑的不在少数,它的表述方式,研究方法达不到现代科学的基本要求,我本人何尝不是这样,每接触到中医的一种理论,一种提法,心中都会涌上疑问:是真的吗?真的管用吗?它缺乏西医理论的严密性,系统性,更缺乏精细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物理方面的实证支持,甚至他的很多说法与我们的常识不符,比如说,心主神,意思是说心脏主导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而众所周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是由大脑主导,心脏只是泵血器官,但是不是据此就可以否定中医呢?非也,中医的“心”并非单指解剖意义上的那个心,而是一个功能符号,代表心脏、心脏经络系统及其所对应的脏腑的一系列功能,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从巅顶下行,入颅内络脑,所以心脏当然包括大脑的功能,因此,中医的心是既具体又抽象的,同样,中医的肝和肾等,也不只是解剖意义上那个孤立的肝肾,代表了肝肾、肝肾经络系统及它们对应的脏腑的一系列功能,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此早已心领神会,说某人性格暴躁,常说他肝经火旺;某人性功能低下,常说他肾虚。这个肾与西医肾的泌尿、排毒功能不能画等号,它包括生殖功能,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中医的心、肝、肾,不是枯燥的心肝肾,而是意味深长,含意隽永的。套用一句时髦的语言,它代表的不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你看,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不是挺有诗意?

肝属木,与春气相应,肺属金,与秋气相应,心属火与夏气相应,脾胃属土,与长夏相应,肾属水,与冬气相应,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肾为先天之本,肺主治节,肝主疏泄……这些语言,让浑身每个细胞都浸淫了现代意识的人听了,如听天书,中国人还罢了,他们祖祖辈辈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哺育,不少中医术语已变成日常用语,多少与它有点直接或间接的碰撞,如果翻译给外国人听,翻译的难度上不说,这样的语法和思维一定搞得他们“诸风掉眩”,头晕脑胀,学西医的人听了,常常掩口失笑!说的什么呢?是巫术还是道士念经?但是,我们如能放下现代文明的傲慢,认真谛听古人的声音,仔细咀嚼他们语言中的含义,与他们意与神会,神与心通,相交莫逆,拈花微笑,我们会发现中医理论包含着天才的想象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试想一下,当现代科学的曙光尚未显现,整个人类都在黑暗中摸索时,面对四时变化,风雨雷电,病虫毒害,没有任何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认识自然,认识人体,抵御病害,我们的祖先没有坐以待毙,没有陷入恐惧和神秘中无以自拔。他们倾听、观察、思索、类比、联想、实践……建立了阴阳理论,五行学说,认识到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对人的影响,“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他们这些探索和思考,不是东鳞西爪,而是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理论特征,临床经验,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的成熟,其中既有对前人的总结,更有张仲景本人里程碑似的发明创见,他的很多方剂,千百年来被奉为经典,在临床上应用至今,效验如神。这简直可称奇迹,我们耳熟能详的地黄丸,桂枝汤,四君子汤,大黄?虫丸等等,都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日本人对张仲景敬若神明,常常将他的方不更改一字,不增减一味,照方抓药,张仲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的贡献,无出其右者,历来被奉为医圣,金元四大家的百家争鸣,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武器,在缺乏现代物理化学分析的古代,在一片阿斯匹林也不可能制造的年代,我的祖先将目光投向万千花叶,甚至飞禽走兽身上,根据他们的颜色、形状、气味,推测和尝试它们的性能功用、毒副作用,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历经三十载寒暑采集整理写成《本草纲目》,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鲁迅说,当我在药典上看到“砒霜,大毒”这几个字,就想到这短短四个字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古人将千百种药物的归经、性味、功能,总结得那么头头是道,在一片混沌中,拔开了迷雾,为人类找到方向,我们常常也问:没有药物成份的完全分析,小白鼠试验,凭什么说它有是功,有是用?经验?可靠吗?确定吗?当屠呦呦在中药理论的启发下,坚定地相信《本草纲目》上说的青蒿能够抗疟是真实可靠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炼出“青蒿素”,并由此救活非洲数百万饱受疟疾折磨威胁的患者时,那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而这,只是中医药小试牛刀而已,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中,有多少这样的富矿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啊!

最妙的是,古人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血在体内循行的线路叫经络,气血交汇之处为穴位,每一条经络归属相应的脏腑,每一个穴位分属不同的经络,他们因此发明了针灸和按摩,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运隔部位取穴,通过针灸和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吊诡的是,中国人深信不疑的经络穴位,在西医解剖学上,是找不到相应的实物依据的,神经?血管?都是,又不全是,有形,无形,令人抓耳挠腮也说不清,道不明,于是问题又来了,经络穴位究竟是真的存在,还是一种想象,甚至虚构?是古人编来骗方舟子们的?据练气功的人说,他们能够感知自己体内的“气”在体内这么循经运行,这是幻觉吗?西医最讲究眼见为实,不找到实证决不罢休。它们在这里僵持住了,谁是谁非吗?一针扎下来,酸麻胀,是啊!我们的身体真的很爽,骗你是小狗!

经络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方法,由于它不用药物,只凭一根银针和一双白手,成本又低,对人体有益无害,这在缺药少药的年代,意义不可低估。

经络学说还启发我们,我们的身体不仅是由看得见的皮肤、血管、骨骼、筋、神经、韧带、内脏等有形之物组成,或者说,不是它们的简单堆积。西医精细到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介质传递,中医也认识到一种无形之气的神秘力量在其中穿梭往来,奔走操劳,才使我们的身体具有许多不可思议的能力。

西医拥有现代科学的一切优势,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宏观在宇,微观在握,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明创造,皆可为其所用,使人类的认识水平,行动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生命天书”DNA的破译,必将再次对人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凭借破解的天机,随心所欲,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西医可谓大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各民族的传统医学在现代医学面前,似乎只有自生自灭一途。西医如能包揽百病,药到病除,谁会羡慕嫉妒恨呢?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啊,乐观其成是笃定的,问题是,现代医学在昌明鼎盛百余年来,认识疾病,战胜病魔的能力日新月异,令人欢欣鼓舞。但众所周知,在复杂多变的疾病面前,我们还是经常气短力拙,徒唤奈何。先不说各类癌症横行无忌,叫人谈之色变。单是慢支炎、慢性鼻窦炎、风湿及类风湿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头痛、复发性口腔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荨麻疹、不孕不育等等常见病多发病,这些病即常见又古老,治好的不少,缠绵难愈的也不在少数。它们大都不致命,但有如附骨之疸,斩不断,理还乱。还有许多不能明确诊断的不适症状,各种仪器无异常,但患者总是向你诉说他的痛苦,这在西医看来,简直无处下手,无法用药,最后只好归结为“亚健康状态”。臆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什么的,给点安慰剂了事。西药对慢性常见病的治疗,控制症状是比较快的,无奈治标不治本,灰中之火不灭,常常死灰复燃,要想根治,难于上青天。中医对它们,也不是一呼即应,效如桴鼓。但中医整体观念强,辩证施治,加之所用药物又是自然界的原生态动植物,常常给人意外的惊喜。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论中医西医,诊治慢性疑难病症都是费时费力费钱的瓷器活,从内心深处,我们多么渴望有一天,西医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具有神仙般的神通,拥有万能的“金刚钻”,像修机器一样,可以随心所欲的制造和更换自己身上的零部件,有什么不适,只用什么“神光”照射一下就霍然而愈,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要说什么绝症、奇症,连最古老、最常见、最多发的很多疾病,在号称医学昌明的今天,依旧古老着、常见着、多发着。我们指望西医像西方的坚船利炮一样,无往而不利,目前看来还遥不可及。中国医学民族医学的奇葩也就不能让她过早凋谢,寿终正寝。它对很多常见慢性疾病的切实疗效,方舟子们再怎么鼓噪,也否定不了。就在他们的嗡嗡声中,地球上很多地方,炊烟袅袅,药香阵阵,方舟子无论怎么声嘶力竭,也不能喊灭这炊烟,扑灭这药香。

我说了中医这么多的好,是不是说不用西医,把中医经典理论搞透,就完全可以了呢?当然不是,作为一个现代医务人员,如果一点不懂西医,那你就是一个有严重“缺陷”的医生,一切人类的文明和智慧,不论古今中外,皆应为我所用。医院校要开设那么多西医课程的原因。

学西医的人不学中医,至多不懂传统医学,不会开中药处方,影响不是很大,而中医医生如果一点不懂现代医学知识,你就把自己降格为一个陈旧的古董,会让自己和患者吃大亏,所以临床上诊治疾病,中医辩证施治的同时,你必须尽最大可能明确西医诊断、中医的病名诊断多种症状命名,如头病、胃脘疼、腹痛、腰痛,这样的病名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后是指导意义不大,举个例子,头痛包括感冒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外伤头痛,颅内肿瘤,高血压头痛,三叉神经痛,脑溢血等;腹痛包括胃炎、胃溃疡及穿孔、胃癌、肠炎、结肠炎、阑尾炎及穿孔、腹膜炎、盆腔炎等,西医病名一旦确定,它的轻重缓急,前因后果,应采取保守治疗还是紧急手术,立即一览无余,如果病人已经阑尾炎或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了,你还蒙在鼓里,按“腹痛”在那里舒肝理气,活血止痛,就会贻误病情,给病人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具有基本的西医基础理论,做到心中有数,在临床上必不可少,极其重要!

中医,博大精深。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
微信营销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jbzz/7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