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患者长期低热,也没有不适主诉,一般情况较好,各种检查结果都正常。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功能性低热。功能性低热的诊断应慎重,必须在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后才能诊断。
除月经前期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下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功能性低热可以分为神经功能性低热与感染后低热两类。
神经功能性低热多见于青年女性,长期低热可长达数月或数年。有些病人低热有季节性,出现于夏季,并且每年都会有低热。
体温在一昼夜内波动幅度较小,往往不超过0.5摄氏度,并且口腔、腋窝与直肠温差不大,甚至可出现腋温大于口温、口温大于肛温或腋温大于肛温的反常现象,两侧腋温可相差达1摄氏度以上。
体温昼夜规律失常,晨间体温反较午后为高。不少病人伴有神经功能不稳定的表现,如脸色潮红、皮肤划痕症阳性、心动过速,甚至暂时性血压升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神经症。
功能性低热可能是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出现了问题,导致调定点温度上移,还有就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散热功能障碍。
植物神经紊乱导致的低热,常见于年轻人,体温比正常人略高0.3至0.5摄氏度左右。低热可长期存在,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或者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段出现低热。一般没有其他的不适症状,饮食和体重正常。
一部分人群可能会有头痛、失眠、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手抖的症状,但是全身各系统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在完善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胸部影像学等检查后,均未发现异常,再结合患者的精神状态、查体结果等,可考虑为功能性低热。当然,如果最终确诊,还可完善甲状腺、肿瘤、自身免疫病、结核等相关检查。
功能性低热如何治疗?1、多喝粗茶、凉开水和果汁等。发低烧,流汗了可将热释放到体外,但体内的水分也会流失,水分不足,就很难退烧。因此补足足够的水分是十分重要的。
2、补充营养。由于容易消耗体力,因此营养的补充很重要。补充鱼、肉、蛋等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水果及维生素也有助于补充体力。
无特殊不适不必反复测温,只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诊断为功能性低热,无需特殊治疗,中药调理即可。也可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避免对体温的过度专注。
如有更多疑问,可以拨打北京泽元堂咨询预约,或添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jbzz/1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