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眩与植物神经功能检测

晕眩与植物神经功能

眩晕(vertigo)和头晕(dizziness)是目前常见的成年人神经内科症状。因涉及的原因包含耳鼻咽喉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疾病等等问题。有部份病人诱发眩晕的生理机制来自于颈部本体感受异常,所以称之为颈性眩晕(CervicalVertige)

眩晕的生理机制

颈源性眩晕在临床上常见,可能来自椎动脉、交感神经和本体感觉多种情况引起。多数情况可能复杂交错,所以检查上往往包含体查与X光摄像

第一种来自机械压迫,比如颈椎的枕后肌群紧张,颈椎关节错位或颈椎增生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大脑缺血而出现晕眩症状,,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容易发生,常见于老年人骨刺是颈锥间盘脱出

第二种来自交感神经刺激,当颈椎盘变性,常见于年轻族群,寰枢关节半脱位,导致VA区周边的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起颈部血流变少,引起眩晕症状

第三种血管迷走性晕眩,常见于女性,常见诱因来自起卧血压变化,诱发静脉回血量减少,继而产生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出现血压下降导致患者出现晕眩感

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排查各种原因,我们这边简述自主神经检查用的手段--心率变异分析(HeartRateVarability)

心率变异分析

心率变异分析操作简单,但外在因素干扰大,故同一用户检测尽量标准化操作,包含早饭过后至少3小时,12小时时内未吸烟,检测前禁止饮用咖啡,茶水,测量时间在早上9点到12点,在一个安静的房间内,室温控制在23-26摄氏度

被测者采取舒适的坐位,,连接上心电图记录后记录5分钟进行心率变异分析讯号采集

在颈源性眩晕患者,如因压力诱发交感神经兴奋,可见心率变异评估结果中LF/HF显著性升高

当我们检查血管迷走性晕眩的检测结果时,可以发现进行平卧(T1)至斜卧(T2)进行测试时,在刺激后的过程中显著HF数值随时间变化上升,起卧过程中交感亢奋的生理机制因血流容积不足,最终诱发迷走神经兴奋,虽然已经有许多临床病例研究,但目前人们对于该生理机制还在探讨中

临床诊断价值

在颈源性晕眩当中,中西医结合参予的比重相当的高,这跟中医对于颈椎的理解与临床经验有关,绝大多数的手法可以使得紧绷的颈部肌肉放松,复位脱出的寰枢关节,减少交感神经刺激,治疗过程当中,HRV的数值是一个很好做为评估疗程的依据

在河北医科大学研究显示:治疗随访当中使用DHI,VAS评分,以及HRV监测,进行一个月后的随访,进行保守治疗(俯卧式小飞燕颈部肌肉锻炼)的患者中LF/HF从原先显著性的差异一个月后大幅降低,且病患的满意度高达60%以上,这说明在采用自量表与仪器数据记录当中,更容易让患者参与到康复过程中,透过数字化的改变可以提升用户参与自身健康管理的程度

精神性晕眩

心因性主观头晕,在临床当中除了生理机制外,心因性的诱发原因也不可忽视,特别是慢性症状当中,因为急症患者没有好转,后续反复就医导致心身问题,最终疾病的呈现高度混合心理与生理因素续发性的心因性症状常占所有门诊患者1/3左右,在这部份治疗可以考虑加入心理干预或轻度抗焦虑用药混合治疗

欢迎到后台留言"文献",小编会尽快回复您

排版:NICK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jbzz/10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