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天气真是犹如坐上了过山车
早上还是阳光明媚
中午还蛮热
怎料午后天气画风突变,阴云取而代之
紧接着就是大雨倾盆……
然后又出太阳咯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下雨了,但天气还是有点热;虽然都已经立秋了,但却没有一点点秋天的感觉。
啥?
居然都秋天了?!
从7月12日的“头伏”到8月21日“出伏”,今年的三伏天由于有20天的中伏加持,持续了整整40天。
加长版“三伏天”将正式谢幕,
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终于过去!
记者了解到,两个月以来,在加长版伏暑高温的刺激下,医院冬病夏治的门诊量也是持续攀升,医院针灸科铺灸门诊的就诊量就达到了人次;医院针灸科的接诊量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两院区合计超万人次,到8月底,儿科门诊的患者数量预计超过人,耳鼻喉科预计有几百人;医院消化内科的就诊量也较往年翻了一番,平均单个患者的就诊量出现增长态势,其中,贴敷为多人次,穴位注射多人次。
两个月一种灸法做了上百次
针医院冬病夏治最热的一个科室了。针灸科医生李邦伟大概估算了一下,自入伏以来,他的铺灸门诊至少来了上百个人,与往年相比有所增长。“很多患者都是老患者了,前几年体验过效果不错,今年就继续过来尝试。”
针灸科医生狄忠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做麦粒灸和脐灸的,第一次正式参与到今年冬病夏治的他感慨阵仗还是相当的大。其中,他头伏当天的门诊量最多,一共接诊了几十位患者,两个月下来接诊量大概在百余人次左右。
“现在,我们针灸科的灸疗方法有很多,患者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推荐的灸疗方法也会因人而异。”狄忠介绍,这些灸法除了他在做的麦粒灸、脐灸,还包括药饼灸以及温和灸等。
其中,脐灸和药饼灸灸疗方法相似,区别在于灸疗位置有所不同,脐灸主要是在肚脐位置做灸法,而药饼灸则可依据病灶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像脐灸主要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炎、宫寒以及卵巢早衰等。
除了针灸门诊,记医院呼吸科冬病夏治的门诊量也创下了新高,大概在0人次左右,较往年有一定增长。今年呼吸科的冬病夏治内容主要包括穴位注射、穴位敷贴以及内服中药等。
来敷贴的小朋友也多了起来
从头伏开始,医院湖滨院区住院部一楼大厅的仁和大讲堂每周都会开设儿科和针灸科冬病夏治特色门诊,治疗范围涉及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免疫力低下、冻疮、亚健康、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过敏性咳嗽等等。
浙江在线记者在门诊大厅碰到了一位30多岁的刘女士,她10岁的小女儿患有过敏性鼻炎,此前都有在吃中药但就是一直不见好转,两年前就来试了试敷贴,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感冒次数少了很多。
儿科主任张源告诉记者,因为今年三伏天持续时间较长,没有台风影响,来敷贴的病人数量相较往年也是有所增长的,仅头伏当天来敷贴的患者数量就达到了1多人。耳鼻喉科主任唐旭霞介绍,耳鼻喉科今年总的数量与去年相比也有所上升,主要来治疗的还是过敏性鼻炎患者,她印象最深刻的患者是一名来自金华的刘大姐,因为去年来敷贴治疗效果好,今年又带着亲戚、朋友、孩子都来试了试。
“三伏”收官,冬病夏治还没结束
医院针灸科医生李邦伟表示,热门的灸法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做,当然三伏天效果会相对好一些,像铺灸、火龙灸、脐灸的治疗范围都非常广泛,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前列腺炎以及手脚冰凉等阳虚患者都可以尝试治疗。
据了解,医院今年冬病夏治的常规项目包括针灸科、儿科以及耳鼻喉科等三个科室,在末伏结束之后也还会继续开展一段时间,将一直持续到8月底。其中,儿科门诊的治疗时间为每周一、三、四全天,最晚将持续到下个星期。另外,张源医生还告诉记者,一般建议患者在冬至后再来进行冬病冬治三九敷贴治疗,这样可以加强疗效。
此外,医院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几个科室的治疗时间也都将持续至9月30日。
出伏了,可别高兴的太早,从出伏到秋分(9月23日),这34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波动最频繁的时候。老人们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所以特别凶险,甚至为危及生命
而这样的昼夜温差
最受影响的就是
“血压波动,心血管疾病爆发!”
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也有人认为,冬天寒冷刺激,才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
其实夏秋交替的时间才是心血管疾病的爆发期!心血管医生介绍,人体本不怕炎热,更不惧严寒,怕就怕“一冷一热”这么一折腾,于是很多人就中风、心梗、甚至猝死!
小编为防大家一冷一热,血压和心血管受不了,给大家献上5点妙计↓↓↓
记住这5点,才能过好这凶险34日:
吃得“润一点”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润”一点!
这10种食物除了滋阴润燥,还有稳定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比如芹菜、洋葱就是天生的降压菜!香蕉、苹果中含有丰富的钾离子,也可以对抗身体中的钠离子,起到降压的作用!
揉得“勤一点”
早晚温差大会造成压差不稳,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介绍,当你血压升高的时候,你只要去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钟之间的范围,你的血压就会有下降的趋势。
喝得“多一点”
这个时候稳定血压除了按揉穴位外,还可以多喝点“药茶”。今天给大家介绍3款药茶,可以说是理气润燥、平稳血压的神器!
睡得“早一点”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这时因为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
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另外,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专家介绍,晚上11点到凌晨2、3点,是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错过这个时间段,睡眠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一般最好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特别是凌晨1点到3点一定要入睡,否则对身体会有比较大的损伤。
穿得“暖一点”
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其实这句话是针对小孩子的,小孩“春捂秋冻”一下更“皮实”,不易生病。
而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的多,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的多!
不过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你可能会感兴趣:
孩子不高,父母谁的“锅”?专家教你如何为孩子长高提速
吐口痰就能测肺癌?这项黑科技,我们实地去求证了!
38岁、55岁医生脑血管爆裂相继去世:无缘无故,脑子里的血管怎么会爆?
“三只松鼠”检测出霉菌超标!生活里这种霉菌有致命危险!
记者:赖金鑫通讯员:汤婕应晓燕于伟
部分内容整合自钱江晚报、健康时报等
监制:曹漪洁
主编:尉洁婷责编:陈雨笛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jbby/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