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词典藏象身形脏腑组织04
上窍——指头面部的孔窍。舌本——即舌根,有足太阴脾经连于舌本,散于舌下。神脏——神脏是指藏五脏之神的心、肝、脾、肺、肾,所谓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五脏既为神气所居,故名(见《素问·三部九候论》)。肾——五脏之一。“肾为先天之本”,是藏精之脏.肾所藏的精,不仅藏本脏之精(即男女媾精的精气,为“先天之精”),还藏五脏六腑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为“后天之精”),能滋养脏腑和肢体各部组织。肾所藏的精,来源于饮食的不断的补充,是维持人体生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肾精并能滋养骨和髓,《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故肾直接和脑、髓、骨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情况有关,肾精足,人体自然就会显得精力充沛。牙齿的健康和头发的生长、脱落和光泽,也和肾气的是否充实有关。肾有“纳气”的功能,因此和呼吸系统也有密切关系。有些腰部症状也和肾有关(因为肾在后腰部位,所谓“腰为肾之府”),肾在上“开窍于耳”,肾气调和,听觉就会灵敏一些;在下“开窍于二阴”(前阴指尿道或说包括精窍,后阴指肛门)。可见耳的生理病理和某些大小便异常须从肾的方面进行分析。肾主水,水液下行于肾,其浊液经肾的气化,由膀胱排出体外,浊中之清者,由肾保存于体内,故肾为体液平衡调节的重要脏器。肾有两枚,《难经·三十六难》认为左侧为肾,右侧为命门。肾主阴,属水;命门主阳,属火。故肾又有“水火之脏”之称。通常所说的“真阴”就是指的肾水;“真阳”就是指的肾阳,或称“命门之火”。肾之府——指腰部,故“腰为肾之府”。临床上腰酸痛属于虚症者,大多由于肾虚(见《素问·脉要精微论》)。十二节——指四肢的大关节,包括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股、膝、踝关节。十二脏——是脏腑的合称,又称“十二官”。包括心、肝、脾、肺、肾、心包络、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见《素问·灵兰秘典论》)。四海——指“髓海”(脑)、“血海”(冲脉)、“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见《灵枢·海论》)。髓——髓,主要是指脊髓,也包括骨腔内的髓质,由肾所藏的精气变化产生的。也就是说,肾能生髓,脊柱中的髓又与脑相通,故临床上髓、脑、骨的病症,往往从肾论治。髓之府——指骨,骨内藏髓,故名(见《素问·脉要精微论》)。廷孔——指女子尿道口,有督脉联系于此。胃——六腑之一。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即消化饮食),由于胃受衲饮食,故又有“水谷之海”,“五谷之腑”或“太仓”之称。胃和脾相表里,它们的分工是:胃主受纳并消化饮食,脾主运化饮食精微,故脾和胃往往相提并论。胃的功能一般称为“胃气”。胃须将经过初步消化的饮食送到小肠;故胃气以下降为顺,如果胃气不降,就会严重影响胃的功能产生种种病症。前人认为:“纳榖者昌,绝榖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把胃的功能看得十分重要。胃的内腔昨“胃脘”,胃腔中部叫“中脘”,胃的上口叫“上脘”,下囗叫“下脘”。五官——指五脏与之相连的感受器,即鼻、眼、口唇、舌和耳,所谓“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篇》)。从诊断意义上来说,根据肝主青色,心主赤色,脾主黄色,肾主黑色,肺主白色的理论,认为五脏有病,望诊可见病色,同时会有相应的症候显露出来。如肺病常见鼻翼煽动;肝病者目发青;脾病者口唇发黄;心病者舌卷短,颧部发红;肾病者眼眶暗黑,或颧,颜面部均现暗青黑色。又如《灵枢·五色篇》:「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这里“五官”的含义,就是从诊所意义上说的。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脏一般是指胸腹腔中那些内部组织充实,并有贮存和分泌、制造精气功能的脏器(所谓“藏精气而不泻”)。我国医学对五脏的认识,有的是指实质脏器,有的主要的是指脏器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种种反映,因此和现代医学同名的脏器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例如脾,相当于消化系统的部份功能,还包括部分代谢功能以及和血液系统有关的功能等等。又如心,既指心脏实体和有关循环系统方面的生理功能,又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活动(如精神、思维等)以及其他方面的功能。我国医学重视内脏的生理作用,并重视内脏的病理变化的反映,以及内脏之间与形体各组织之间的联系。为了和六腑相配合,五脏加上心包络,就是所谓的“六脏”。脏和腑的配合(又称“互为表里”腑为表,脏为里)是: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肺合大肠,肾合膀胱,心包络合三焦。五中——指五脏(见《素问·阴阳类论》)。下极——指肛门,在消化道的最下端,故名。指会阴。参见该条。面部望诊部位,在左、右侧目内眦的中间,古人认为望诊可以作为诊察心病时的参考。下窍——指前阴尿道(一说包括精窍)与后阴肛门。小肠——六腑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消化,把饮食中那些精华养料吸收后,通过脾的运化,滋养全身,并将消化后糟粕样的化物传送到大肠,而其中的水液则通过其他脏腑的作用而渗入膀胱,故小肠在整个消化过程中起很重要的分清别浊的作用。饮食的精华和糟粕,主要通过小肠的消化作用来加以分别。另外,小肠经和心经相表里,心经有热可以移到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等症候。小肠——六腑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消化,把饮食中那些精华养料吸收后,通过脾的运化,滋养全身,并将消化后糟粕样的化物传送到大肠,而其中的水液则通过其他脏腑的作用而渗入膀胱,故小肠在整个消化过程中起很重要的分清别浊的作用。饮食的精华和糟粕,主要通过小肠的消化作用来加以分别。另外,小肠经和心经相表里,心经有热可以移到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等症候。小心——语出《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历代注家、医家对此看法不一。指心包络。马莳注云:「自五椎(心俞)之下可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盖心....为大心,包络....为小心也。」指命门。吴鹤皋注云:「下部之第七节也(指从尾椎向上数的第七椎),其傍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日小心。」膈俞穴。张志聪注云:「七节之旁,膈俞之间也,中有小心者,谓心气之出于其间,极微极细。」心——五脏之一,是五脏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即所谓“君主之官”(可以体会为“首要之脏”)。“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但从生理病理的角度来看,更多的还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活动,所谓“心藏神”的神,是指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的机能活动,认为这些机能活动由心主管和体现。心和出汗也有密切的关系,所谓“汗为心液”,临床上有些自汗或盗汗的病症须从心论治,显示植物神经系统某些功能紊乱和心也有关系。此外,“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说明心的病症兴舌的变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道路。心包和心都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如果外邪侵犯心脏,首先是心包受到影响,如临床上急性传染病等因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发狂,称之为“热入心包“,在治疗上就是以“清心”为主,说明心包和心从辨证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只不过反映病情的浅、深、轻、重程度的不同而已。形——指形体。一些显露于外的,医生能够诊察到的形体变化,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时的参考。形脏——形脏是指藏有形之物(实物)的胃、小肠、大肠、膀胱四个脏腑(见《素问.三部九候论》)。
您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谢谢您的转发!
↓↓↓扫描前列腺癌早发现的两种方法你一定得知道甲状腺肿大要治疗多久才能治好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jbby/2250.html
上一篇文章: 如何赶走口腔溃疡下一篇文章: 精神讲堂胸闷心慌容易疲倦,出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