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炼化惠州炼化分公司厂区危险化学品应急手册
目录
1、气体
1.1液化石油气···············································································3
1.2氨······················································································4
1.3丙烯·····················································································5
1.4氢气·····················································································6
1.5硫化氢···················································································7
1.6丁烷·····················································································8
2、液体
2.1汽油·····················································································9
2.2煤油·····················································································10
2.3柴油·····················································································11
2.4石脑油···················································································12
2.5苯·······················································································13
2.6二甲苯···················································································14
2.7甲基叔丁基醚(MTBE)······································································15
2.8单乙醇胺(氨基乙醇)·······································································16
2.9次氯酸钠(漂白粉)·········································································17
2.10甲醇·····················································································18
2.11硫酸·····················································································19
2.12盐酸·····················································································20
2.13氢氧化钠·················································································21
2.14四氯乙烯·················································································22
2.15原油·····················································································23
3、固体
3.1硫磺······················································································24
1.1液化石油气
危险类别
极易燃、有毒气体
物理和化学危险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着火源会回燃。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灭火处置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对周围装置和罐区进行冷却。
泄露处置
利用雾状水对液化石油气泄漏点周围进行稀释。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急性中毒:有头晕、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突然倒下,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强氧化剂、卤素、静电放电、热等。
1.2氨
危险类别
易燃、有毒气体
物理和化学危险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极易溶于水。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灭火剂
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处置
必须穿全身防化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对周围装置和罐区进行冷却。
泄露处置
利用喷雾状水对泄露点周围进行稀释。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眼结膜、鼻粘膜充血;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
1.3丙烯
危险类别
极易燃、有毒气体
物理和化学危险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危险。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与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氧化二氮等激烈化合,与其它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灭火处置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对周围装置和罐区进行冷却。
泄露处置
利用喷雾状水对泄露点周围进行稀释。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急性中毒:人吸入丙烯可引起意识丧失,当浓度为15%时,需30分钟;24%时,需3分钟;35%~40%时,需20秒钟;40%以上时,仅需6秒钟,并引起呕吐。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引起头昏、乏力、全身不适、思维不集中。个别人胃肠道功能发生紊乱。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强酸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酸、静电放电、热等。
1.4氢气
危险类别
极易燃、有毒气体。
物理和化学危险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灭火处置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对周围装置及罐区进行冷却。
泄露处置
利用雾状水对泄露点周围进行稀释驱除蒸气。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在生理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度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卤素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强氧化剂、卤素、静电放电、热等。
1.5硫化氢
危险类别
易燃、有毒气体
物理和化学危险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
灭火剂
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
灭火处置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对周围装置及罐区进行冷却。
泄露处置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m,大泄漏时隔离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
危害性
急性中毒: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物,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极高浓度(mg/m3以上)时可在数秒钟内突然昏迷,呼吸和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
燃烧(分解)产物
氧化硫。
禁配物
强氧化剂、碱类、静电放电、热等。
1.6丁烷
危险类别
极易燃、有毒气体。
物理和化学危险
易燃,具窒息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灭火处置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对周围装置及罐区进行冷却。
泄露处置
利用喷雾状水对泄露点周围进行稀释、溶解。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高浓度有窒息和麻醉作用。急性中毒:主要症状有头晕、头痛、嗜睡和酒醉状态、严重者可昏迷。慢性影响:接触以丁烷为主的工人有头晕、头痛、睡眠不佳、疲倦等。
危险反应
无
禁配物
强氧化剂、卤素。
2.1汽油
危险类别
极端易燃液体和蒸气
物理和化学危险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剂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直流水灭火无效。
灭火处置
使用泡沫灭火剂灭火。用大量泡沫灭火剂冷却周围容器,直至火灾扑灭。容器突然发出异常声音或发生异常现象,立即撤离。有爆炸可能。
泄露处置
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慢性中毒: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周围神经病。严重中毒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可致皮肤损害。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强氧化剂、静电放电、热等。
2.2煤油
危险类别
易燃液体和蒸气
物理和化学危险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直流水灭火无效。
灭火处置
使用泡沫灭火剂灭火。用大量泡沫灭火剂冷却周围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有爆炸可能。
泄露处置
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急性中毒:吸入液态煤油可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摄入引起口腔、咽喉和胃肠道刺激症状,可出现与吸入中毒相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还有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皮肤干燥等。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强氧化剂、静电放电、热等。
2.3柴油
危险类别
可燃液体和蒸气
物理和化学危险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直流水灭火无效。
灭火处置
使用泡沫灭火剂灭火。用大量泡沫灭火剂冷却周围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有爆炸可能。
泄露处置
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煤油蒸气,常先有兴奋,后转入抑制,表现为乏力、头痛、酩酊感、神志恍惚、肌肉震颤、共济运动失调;严重者出现定向力障碍、谵妄、意识模糊等;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还有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皮肤干燥等。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强氧化剂、明火、高温等。
2.4石脑油
危险类别
极端易燃液体和蒸气。
物理和化学危险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剂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直流水灭火无效。
灭火处置
使用泡沫灭火剂灭火。用大量泡沫灭火剂冷却周围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有爆炸可能。
泄露处置
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煤油蒸气,常先有兴奋,后转入抑制,表现为乏力、头痛、酩酊感、神志恍惚、肌肉震颤、共济运动失调;严重者出现定向力障碍、谵妄、意识模糊等;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还有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皮肤干燥等。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强氧化剂、明火、高温等。
2.5苯
危险类别
易燃液体和蒸气
物理和化学危险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剂
泡沫、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剂
灭火处置
使用泡沫灭火剂灭火。用泡沫灭火剂冷却周围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有爆炸可能。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泄露处置
用泡沫液对泄露液面覆盖,抑制爆炸。小量泄漏:尽可能将泄漏液体收集在可密闭的容器中。用砂土、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并转移至安全场所。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穿防化服,戴橡胶耐油手套。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消除所有点火源。
危害性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苯蒸气,轻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重度中毒出现中、重度意识障碍或呼吸循环衰竭、猝死。可发生心室纤颤。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可有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炎。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氯、硝酸、过氧化氢、过氧化钠、过氧化钾、三氧化铬、高锰酸、臭氧、二氟化二氧、六氟化铀、液氧、过(二)硫酸、乙鹏烷、高氯酸盐(如高氯酸银)、卤间化合物等。
2.6二甲苯
危险类别
易燃液体和蒸气
物理和化学危险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剂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处置
使用泡沫灭火剂灭火。用大量泡沫灭火剂冷却周围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有爆炸可能。
泄露处置
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戴橡胶耐油手套。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危害性
急性中毒:刺激眼睛和皮肤。该物质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如果吞咽液体进入肺中,可能引起化学肺炎。慢性中毒:液体使皮肤脱脂。该物质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接触该物质可能增加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害。动物实验表明,该物质可能对人类生殖或发育造成毒性影响。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强氧化剂、静电放电、热等。
2.7甲基叔丁基醚(MTBE)
危险类别
极端易燃液体和蒸气
物理和化学危险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处置
使用泡沫灭火剂灭火。用大量泡沫灭火剂冷却周围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有爆炸可能。
泄露处置
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降低蒸气灾害。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急性中毒::本品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化学性肺炎。对皮肤有刺激性。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强酸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酸、静电放电、热等。
2.8单乙醇胺(氨基乙醇)
危险类别
碱性腐蚀品
物理和化学危险
遇明火、高热可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灭火剂
水、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处置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泄露处置
用大量水冲洗,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
危害性
蒸气对眼、鼻有刺激性。眼接触液状本品,造成眼损害;皮肤接触引起刺痛、灼伤。口服损害口腔和消化道。
危险反应
遇明火、高热可燃。遇乙酸、乙酸酐、丙烯酸、丙烯腈、氯磺酸、环氧氯丙烷、氯化氢、氟化氢、硝酸、硫酸、乙酸乙烯等剧烈反应。
禁配物
酸类、酸酐、酰基氯、铝、铜
2.9次氯酸钠(漂白粉)
危险类别
碱性腐蚀品
物理和化学危险
热分解或燃烧可能会产生含氯的有害的毒性烟雾。
灭火剂
雾状水、砂土、大量水、干粉等。
灭火处置
无
泄露处置
用大量水冲洗稀释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消防员、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
危害性
具有腐蚀性。与酸接触会释放有毒气体。吸入后会刺激呼吸道或造成灼伤。眼和皮肤直接接触可致严重灼伤。口服会严重灼伤口腔、咽喉和消化道,导致胸痛、胃痛、恶心、呕吐、腹泻、乏力和虚脱。大剂量时可能导致死亡。
危险反应
避免与强酸接触,会与金属铁、铜、黄铜、锌、铝等反应,会与碱及氧化剂反应。
禁配物
酸类、金属铁、铜、黄铜、锌、铝
2.10甲醇(MSDS)
危险类别
闪点易燃液体
物理和化学危险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的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处置
用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等灭火剂灭火;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泄露处置
小量泄漏用雾状水稀释,大量泄漏用抗溶性泡沫液覆盖。少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电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谢性酸中毒。
危险反应
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禁配物
酸类、酸酐、强氧化剂、碱金属。
2.11硫酸
危险类别
酸性腐蚀品
物理和化学危险
本品不燃,助燃。遇水大量放热,可发生沸溅。
灭火剂
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砂土。无可用直流水
灭火处置
无
泄露处置
利用雾状水稀释。少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市场所处理。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发生硫酸泄漏事故,迅速将泄漏污染区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张、油料等)接触;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硫酸进入人体后,导致组织脱水,蛋白质凝固,可造成局部坏死;吸入酸蒸汽或酸雾,发生气阻、胸痛、呼吸短促、鼻和牙床出血,重者灼伤鼻、口,引起肺水肿、慢性肺炎,吸入高浓度酸雾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慢性支管炎、肺水肿和肺硬化。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危险反应
与易燃物(如苯)或可燃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未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燃烧。
禁配物
碱类、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物或可燃物。
2.12盐酸
危险类别
酸性腐蚀品
物理和化学危险
本品不燃,助燃。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灭火剂
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砂土。无可用直流水
灭火处置
无
泄露处置
利用雾状水稀释。少量泄漏,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发生硫酸泄漏事故,迅速将泄漏污染区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木材、纸张、油料等)接触;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急性中毒:出现头疼、头晕、恶心、眼痛、咳嗽、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重者发生肺炎、肺水肿肺不张。皮肤直接接触可出现大量红色小丘疹而呈潮红痛热。
慢性中毒:长期高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胃肠功能障碍及牙齿酸蚀症。
危险反应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禁配物
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物或可燃物。
2.13氢氧化钠
危险类别
腐蚀性材料
物理和化学危险
本品不燃烧,不爆
灭火剂
雾状水、沙土,要防物品遇水飞溅、灼伤。
灭火处置
无
泄露处置
利用雾状水稀释。穿防化服收集于干净容器内。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发生泄漏事故,迅速将泄漏污染区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有强列的刺激性和腐蚀性。蒸汽刺激眼和呼吸道,可引起灼伤。误食可引起灼伤、出血和休克。
危险反应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禁配物
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直流水。
2.14四氯乙烯
危险类别
腐蚀性材料
物理和化学危险
本品不燃烧,不爆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处置
本材料不会发生燃烧。如果与其它火源相遇,使用适当的灭火剂灭火。请勿使用直接水流。可能会导致火势蔓延。本材料不会发生燃烧。可用于其它着火材料的灭火。尽可能控制消防水流散。如果消防水没有控制住而流散则可能造成环境危害。
泄露处置
少量溢出:使用膨润土,锯屑,粘土进行吸收。大量溢出:尽可能收集溢出物质。适宜容器:金属桶。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发生泄漏事故,迅速将泄漏污染区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急性中毒: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运动失调及酒醉样症状。口服后出现头晕、头痛、倦睡、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可致死。慢性中毒:有乏力、眩晕、恶心、酩酊感等。可有肝损害。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和湿疹。
危险反应
暴露在高温环境会导致产品分解。避免能引起热分解的明火、焊弧或其它高温源,避免阳光或紫外光源的直接照射。
禁配物
强碱、强氧化剂、锌粉末、锌、铝粉末、镁粉、钾、钠、胺。
2.15原油
危险类别
易燃液体
物理和化学危险
其蒸汽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的反应。期蒸汽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剂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处置
用泡沫液覆盖灭火,消防水冷却周围容器降低热辐射和稀释蒸汽。
泄露处置
少量溢出:使用沙土、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残液。大量溢出:用泡沫液覆盖,降低蒸汽灾害。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用真空泵转移至槽罐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石油是易燃性,在发生事故时石油易沸腾突溢、热膨胀,必须将泄漏污染区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穿防化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切断泄漏源。
危害性
皮肤接触:脱脂导致皮炎;眼睛接触:原油蒸汽可引起眼部不适合暂时性眼损害,可引起眼部疼痛、流泪炎症,反复长期接触可引起结膜炎;吸入:胃肠不适,恶心、腹痛、呕吐。刺激咽部、食管、胃和小肠,引起水肿和溃疡症状;损害心肌可引起心律不齐。心房纤颤(可致死)和心电图改变,可影响神经系统。
危险反应
石油着火时易沸腾突溢、热膨胀。避免接触高温,着火源。
禁配物
强氧化剂,如氯、过氧化物、硝酸、铬酸盐、高氯酸盐、高锰酸盐、液态氧等。
3.1硫磺
危险类别
易燃固体。
物理和化学危险
易燃固体。其蒸汽燃烧后发生的二氧化硫对人体有毒。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剧烈反应。硫磺为不良导体,在储运过程中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粉尘或蒸气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灭火剂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处置
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
泄露处置
少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
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人员防护、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危害性
急性中毒:该物质刺激眼睛、皮肤和呼吸道。吸入粉末可能引起鼻炎和呼吸道炎。
慢性中毒:反复或长期与皮肤接触可能引起皮炎。该物质可能对呼吸道有影响,导致慢性支气管炎。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及静电放电、热等,有发生火灾的危险。
禁配物
强氧化剂。
中药可以治愈白癜风吗治疗白癜风哪里好啊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jbby/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