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男子被帕金森病缠上DBS手术后他不

视频中的主人公,是年逾五旬的患者虞大叔(化名)。近期,患有帕金森病的他,医院进行了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

“看到诊断结果一下子懵了”

今年53岁的虞大叔,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已有5个年头了。“听说这个病多有遗传倾向性,我们家老老少少没人得过这样的毛病,怎么偏偏就我患上了呢?”至今,虞大叔还大惑不解。

生活在农村的虞大叔从小跟着长辈务农。后来,随着乡镇兴起办厂“热潮”,为了能多赚点钱,虞大叔进了当地乡办的塑料制品厂,从事塑料薄膜一线生产工作。虽然每天要忍受刺鼻的气味,但劳动强度比务农要轻松不少。

像大多数家庭顶梁柱一样,这些年虞大叔靠着勤劳工作,置办了家业,养儿育女。虽然生活条件算不上富裕,一家人也和和美美。但在五年前,虞大叔开始觉得自己左手有点不听使唤,一直抖动不止。医院检查后,诊断其患上了帕金森病,拿到诊断报告的虞大叔当场懵了,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实际上,帕金森病的隐患,可能很早就已潜伏在虞大叔身边了。根据由中华医学会等共同编著的《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年)》(以下简称《指南》),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具有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特征性症状,同时伴各种非运动症状,如便秘、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环境因素被指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

在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帕金森病与年龄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指南》罗列的帕金森病危险因素包括:

1.高龄: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较为少见,提示高龄与发病有关。2.环境因素:如接触吡啶类衍生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分子结构类似的工业或农业毒素可能是病因之一。3.遗传因素:帕金森病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有报道约10%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为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感性增加,但只有在环境因素及年龄老化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发病。研究显示,农业环境,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以及遗传因素等是帕金森病比较确定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农村或橡胶厂附近、饮用井水、从事田间劳动、在工业化学品厂工作等也可能是危险因素。

行DBS手术后症状改善

在慕名来医院寻求治疗前,他一直通过规律服用药物来控制缓解症状,但从去年中旬开始,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左手抖动加剧,影响生活。虞大叔为此情绪烦躁,睡眠质量也很不理想。

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刘伟钦主任介绍,帕金森病发病早期病情进展较快,合适的药物可以延缓病情进展。通常这一阶段被称作“蜜月期”,患者服用较少种类和较小剂量的药物,即可获得满意而持续的效果。

但“蜜月期”并不长久,一般在服药3-5年后,部分患者会出现难以克服的运动障碍并发症。一方面表现为“剂末现象”,即药效的持续时间缩短,上一次药物的作用常常不能维持到下一次吃药前,导致手脚僵硬,活动受限制;另一方面则可能表现为“异动症”,即服药起效或药效消失后,不由自主地抖手脚扭头颈,就像在跳舞。患病时间越久,药物治疗效果逐渐下降,调整用药也会越来越困难。

▲刘伟钦主任进行DBS手术

▲工程师为患者进行开机调试

“一旦药物蜜月期消失,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刘伟钦主任表示。结合虞大叔既往病史,在完善相关检查并对治疗方案开展审慎评估讨论后,科室团队认为,可通过双侧丘脑底核电极刺激器(DBS,又称脑起搏器)置入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在明确告知手术风险并获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刘伟钦主任为虞大叔进行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经过对脑起搏器开机程控调整参数,虞大叔“不听话”的左手终于“安分”下来,不再剧烈抖动。“恢复正常的感觉很好,谢谢刘大夫!”虞大叔激动地表示。

DBS开机后仍应坚持服药

年春节期间,刘伟钦主任收到了虞大叔家人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oao.com/rcbj/9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